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世纪老人的热望—— 读《人学散墨》有感
时间:2009/5/25 17:22:30,点击:0

近些年,国内出版市场出现了“国学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四大名著……不仅有各种经典文本,还出现了许多现代的诠释著作。现代的诠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们,从学术角度进行深入的专业探讨;另一类则是对国学进行普及与传播的通俗性解读。虽然两者角度不同,但都对传统文化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春节期间,坊间出现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阐发儒学原理且具有当代意义的力作———《人学散墨》。这本书的角度介于专业研究与通俗解读之间,结合时弊,讲述“做人的道理”,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毫无道德说教的可厌面目,读之令人口舌生津,激发出“起而行之”的愿望,非常适合有一定知识背景,对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同时,这本书抓住“人”这个核心阐述儒学的基本原理,知行并重,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引导读者寻阶而入,渐行渐悟,体系严密,创意多多,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启发。这是一本既有儒学本原的哲理深度,更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的好书。

  一代儒医的人学探究

  《人学散墨》的作者裘沛然先生今年已经95岁了,是一位经历了多个时代变迁的世纪老人。他行医七十年,医德广被,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大家;他还是一位医文兼通的知名学者,先后编撰与主持编写、编纂医学、文史著作四十二部;他又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才思敏捷,诗作经常见诸报端。这样一位早已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长者,耄耋之年,殚精竭虑,精研八年,捧出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人学散墨》,这件事本身足以震撼人心。

  作者为什么会写《人学散墨》这样一本书?相信许多读者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似乎早就料到读者会有这样的反应,裘沛然先生在《序言》中开篇就对此进行了解答:中国在几千年前,人早已自称为万物之灵,在西方,也早有称人为万物之尺度之说。然而,人虽然贵为万物之灵,却“对自己的形体、心理、情感的调控和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异常笨拙,从历史记载到现状目睹,人群之间,总是那么难以和谐,小则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大则白骨千里,尸山血海”,引发无数大大小小的惨剧。“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灵’和万物的‘尺度’到哪里去了呢?”

  正是这巨大的反差引发了裘沛然先生深深的思考,他也由此开始了人学探究的道路。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华,特别是先秦儒家学说,孔孟“既发现了人的可贵,又提示我们做人以和为贵的具体规范”,虽然有些具体的做法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后世不适用了,但是孔孟儒学“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的人学原理却是超越时代的精粹,是做人应该遵循的永恒标准,对于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进取,国家间和谐相处、人类的未来的创造都具有极大的裨益。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孔孟儒学在后世,遭到了种种歪曲和利用,以至于本来面貌反而难以识别。近些年,学界对于孔孟儒学的“还真去伪”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这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孔子要么仍然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要么是遭人嘲弄的“孔老二”……

  裘沛然先生开始构思撰写这本书时,他已八十七岁。八年间,“人学”在他的脑海里无时或忘,或请教专家,或博览群书,或灯下沉思,或聚友商谈……裘沛然先生在先哲时贤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社会人情的思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儒学观念。《人学散墨》花八年之功,集众人之力,是裘老带领他的助手们探索多年的结晶。

  发人深思的济世良方

  《人学散墨》底页有作者的题诗:“流光总被墨消磨,济世无方奈老何!我亦乾坤有情者,登楼四顾一蹉跎”。其实,《人学散墨》正是裘老为我们开出的一张济世良方。

  《人学散墨》顾名思义,自然是论述“人学”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

  乍一看,这绝不是一个讨巧的题目。因为在今天的多元化时代,社会大众对于空洞、虚假的道德说教,都会本能地产生反感心理,讲述“如何做人”的书如果老生常谈,是毫无吸引力可言的。

  然而,你一打开《人学散墨》,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进去,这本书名为“散墨”,却绝非一本泛泛而谈之作。《散墨》涉及的内容极为广博,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读起来却不觉得杂乱,《人学散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人学”这条主线,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全书共分八章,每一章均单独成文,论述一个主题,但各章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千古奇冤”是“破”,为数千年来被人误解、利用的孔孟儒学进行“拨乱反正”;“心向往之”梳理了中外古今哲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实种种”则直面人类历史上种种罪恶与黑暗面;“救赎有路”挖掘了人性中天然自存的“善端”,对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人性善恶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同时划清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人道絜矩”则揭示了“仁”、“礼”、“义”三者对于做“合格”的人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以达到互助互爱,和谐共处,从而消灭社会中种种罪恶现象,使人类社会真正成为人间乐土;“智慧之花”、“一点天良”、“春满人间”则分别论述了人所天赋的“灵慧”、“良知”、“感应”三种潜能,强调“三种潜能是完整一体,互相依存的,片面地延伸、发展某种潜能,忽视其余的潜能,都会导致畸形发展”。而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作者是积极乐观的,末章“春满人间”的标题昭示了作者盼望和谐大同社会早日实现的热望。

  平心而论,阐发儒学的文章非常难写,因为其中牵涉到许多历代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少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些问题又是在论述当中无法回避的。令人钦佩的是,《人学散墨》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或含糊其辞的做法,而是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观点,并用真实事例进行逻辑的论证。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千年来争论不休。有论者以为性善论为封建统治者张目,以维持封建社会固有秩序;又有论者以为,性无善恶,其差异由环境使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文革”之后,旧轨已破,新习待立,经济发展迅猛,文化建设滞后,精神文明世界出现一些“乱象”,于是主张性恶的,又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论证的学术难题,特别是对于跨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作者而言,但《散墨》绕开抽象的义理之争,用大量的事实说话,论证“性本善”,反驳“性本恶”,论证的方法相当机智而有说服力:对于“性本善”,作者主要靠例证,他引用了去年四川抗震救灾中许多生动的事例,以事实服人;而对于性恶论,则从逻辑上加以反驳,反问“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么礼仪文理又是谁制作的呢?谁是善的第一次推动者?”这样就让持性恶论者陷入了难以辩驳的悖论之中,作者还列举了谋害亲父的刘劭和杀害同学的马加爵二人最后的“忏悔”,说明到了这种地步,人性中的善端,也还没有完全泯灭。这样的论述,确实颇有力度。

  《人学散墨》中,作者还根据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思索,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作者提出人的天赋有“灵慧”、“良知”、“感应”三种潜能,良知潜能使人辨别是非,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无疑是本质和核心;灵慧潜能使人求知释惑,博学敏思,不断创新,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感应潜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必须在良知潜能的主宰下,善加运用。三种潜能虽然各有内涵,但又完整一体,互相依存,片面延伸、发展某种潜能,忽视其余的潜能,都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

  三种潜能中,“灵慧”与“良知”,已有前贤的阐述,较易理解,而“感应”潜能,则是发前人之未发,是作者独创性的见解。

  提到“感应”一词,人们似乎会立刻联想到神学、灵学等玄虚的内容,因此作者首先就将“感应”与神学、灵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强调“感应潜能”是人类天然具有的互相感染、回应的本性,绝非玄虚,而是有物质基础的:形成天下万物之气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周易》中有《咸卦》,《易传》中说“《咸》,感也。”又说:“二气感应以相与。”作者认为,人类的感应潜能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建立在“二气感应”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感应潜能的存在,才使人对于别人的内心活动能够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对别人的痛苦与不幸有深深的共鸣,从而能在实践中互相督促、感染,形成约定俗成的观念,并且共同遵守。

  为了便于理解,作者又将感应潜能细分为“感动”、“感染”、“感化”三个层次,并且列举了大量的正反事例来论证感应潜能的巨大力量。特别是“感化”,更与儒家历来所提倡的“德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作者认为,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在促进社会和谐、人类大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此而外,《散墨》在具体论述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对于具体观点的剖析,真知灼见处处可见。如对于“孝悌”的分析,强调孝悌也有“贤愚”之分,对于父母的孝顺至少有三个层次上的意思:能养、敬养与谏养,子女对于父母只做到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温言和色,而且不能盲从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应当劝其改过。这些观点一反“愚忠愚孝”论之迂腐,分析合情合理,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文情并茂的鲜活文风

  作者用心之精还体现在《人学散墨》的文风上。

  《人学散墨》的文风尚实尚用,立足时代需要,坚持言必有据,哲理分析,不作空谈。谈儒学之需、儒学之用,处处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读者感到亲切、贴心。书中不仅有四川大地震、“周老虎”、“范跑跑”等非常新鲜的事例,即便是在评点剖析古代事例,也每每与当前的现实相联系,读来非常亲切。例如作者在列举西晋石崇豪奢导致被杀的惨剧之后,点评道:奢,可以导致各种罪恶行为,特别是现在,科学日益发达,自然界多种资源日益枯竭,如果我们任意浪费,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负责,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人学散墨》的文风鲜活生动,根据所论述的内容不同,各章的文笔也略有变化,或用实例分析,或重逻辑论证,或插入人情感慨的抒发,或展示理想的美景。这倒是与作者的身份非常相符合的,作者是知名学者,长于严密的逻辑论证;作者又是对人世间有挚情大爱的诗人,善于发挥浪漫恣肆的文学想象,这些因素都在文章中得以尽情展现。如“心向往之”一章论述的是人类社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该章文采斐然,文学色彩浓艳,描述人类对“桃花源”的追求时,作者引用了李白、王维、陆游、王阳明等人的诗歌后,还附上自己去崇明岛的小诗四首,“只谓桃源今觅得,不知人在海中央”,直抒古今贯通,天人交融的情怀。论述人性善、恶等问题的章节,则以严密的逻辑取胜;论述到“忠恕”、“孝悌、”“诚信”、“廉耻”等等人们应该提倡的美德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或正或反,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如讲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举了清代大儒陆陇其不施一言,而感动忤逆之子的感人例子,极具说服力……总之,风格多变,适情而为,富有感染力和可读性也是《人学散墨》的一大特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学散墨》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这位奔百老人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人类的博大胸怀所打动。

  “春满人间”是这位世纪老人的热望,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热望呢?

  最后,我们以裘老在三十年前所作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

  灯火连宵梦寐长,剑风楼外月如霜;

  中华儿女多豪杰,祷我炎黄一柱香。

   (章原 范开泰)

附:相关信息

书名:人学散墨
作者: 裘沛然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
I S B N : 9787532626090

作者简介
裘沛然,原名维龙,1916年生,浙江慈溪人。童年入私塾,师事施叔范先生,后从叔父裘汝根学针灸,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勤求博采,深谙岐黄之道,融通辩证施治,行医七十年,救死扶伤,医德广被;精研儒学,诗文史哲造诣颇深。先后编撰与主持编写、编纂医学、文史著作计四十二部,影响颇大。  历任国家科委中医组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曾多次获得各类荣誉与奖励,如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8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千古奇冤
一、孔孟为谁立言?
二、孔孟卫的什么道?
三、“人学”必然与“科学”相悖吗?
四、孔孟真的鄙视劳动生产吗?
五、何来孔子只崇礼而不讲法?
第二章 心向往之
一、中国人追索的“大同社会”
二、“大同理想”在西方
三、“天堂”与“地狱”的差异
第三章 现实种种
一、人类世界的哀伤
二、战争与屠杀
三、日常生活的“陷阱”
第四章 救赎有路
一、人之初,性本善
二、驳“性恶论”
三、寻求放失之心
第五章 人道絮矩
一、以仁为本
二、以礼为节
三、以义为衡
第六章 智慧之花
一、见闻之知:获得真知的途径
二、穷理尽性:探索真知的不竭动力
第七章 一点天良
一、何谓良知潜能
二、拓展良知于事事物物
 忠恕 孝悌 诚信 廉耻 谦敬 智勇 勤俭
第八章 春满人间
一、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感动与感染
三、德之流行,速于传邮
四、以修身为本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国际会议信息:2010 SRA Call for Subm..
下一篇: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