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出』关系
时间:2009/9/5 17:05:04,点击:0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结合已有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进”与“出”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材的“进”与“出”的关系
  
  所谓教材的“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依托教材,认真钻研和深人教材,以教材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这使教材的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这些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所组成的编写队伍,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进行编写的。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教材编写组专家对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落实十七大精神进教材,充分反映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代表了当前国内的最高学术水平。这些教材的主要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三个充分反映”: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充分地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这些教材可以“基本认定为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1正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高质量性及其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必须进人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出发,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地把握、使用好教材,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是综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基本历程。二是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大致的整体性了解。三是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课程内容看,四门课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是: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第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通过历史事实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不仅是一个理论论断,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第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前面三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把所学的理论及时应用于广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制素养的形成中,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然而,从教育教学规律看,教材虽为一课之本,但只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教学思想的主要体现者。教材的以下几个特点,决定了教学中必须走出教材。第一,教材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完全反映各地学生的具体思想特点。教材编写者的理论联系实际代替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必须将教材具体化。第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的发展性矛盾,要求教师必须拓展、丰富教学内容。第三,教学特点与教材特点的差异性,决定了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教材。以教材为依据,绝不是以教材为教条,而是必须做到“进得去又出得来”,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提供的基本素材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从根本上“破其卷、取其神”,解决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实现这一转化的要旨在于,做到“三兼顾”,实现“三贴近”:兼顾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兼顾历史、现实和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贴近实际,以现实为参照系,反思历史,展望未来;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属性,又贴近生活。而探索专题式教学是选择、拓展教学内容和建构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学实践和教改经验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设计应综合考虑三方面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关注热点,抓住兴奋点,选择和提炼当前实践提出的面临的重大课题;解析疑点,着眼渗透点,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

(二)正确处理课堂的“进”与“出”的关系
  
  所谓课堂的“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即以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必要的课堂理论灌输。
  灌输理论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因为任何人都不会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他们原来的视野外面,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使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下,马克思主义必须灌输的理论、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还更高了,灌输的条件更好了,我们只有坚决反对自发论,不断改进灌输的方法,才能真正弘扬主旋律和主流意识形态。
  当然.灌输是教育过程的本质,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做法,更不能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简单生硬的方法。“灌输论”的局限是忽视了思想接受的过程性。思想接受是一个知、情、意、行逐步深化的过程,灌输只能解决受教育者“知”的问题,其由“知”向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都不是灌输所能完全完成的。人的思想接受不完全是外力作用的产物,大量的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课堂”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知”的基础上,又必须“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实践的自我体验。只有全面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点面结合”的新路径,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正确处理网络教学的“进”与“出”的关系

  所谓网络教学的“进”,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建设,实施网络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既是科学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发挥和实现的内在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的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等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资料库,表现为丰富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授课的内容立体化,授课方式更加灵活、轻松、惬意,学生则从广泛的教学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并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利用当前博客技术把传统课程网站和课程论坛结合在一起,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成功架设起一个互动性强、个性鲜明的课程教学讨论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能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
  然而,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必须在“进”网络的同时又“出”网络,把网络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其在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既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理裕的基本知识,更表现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劝勉、激励、示范、感染和监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实时同步的联系和交流。在浓郁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们进行着温煦的情感交流,享受着团体归属的情感体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的政治是非得以明确,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进”网络的同时,还必须“出”网络,把网络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统一。

(四)正确处理考场的“进”与“出”的关系
    
     所谓考场的“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任何课程一样,必须通过包括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等在内的各种“有形的”方式的考试与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教育内容是否合适,教育者所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是否正常,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表现是否有进步等,所有这些方面最终集中地、综合地体现为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效果的评价,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最为困难的环节。之所以困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及其由此导致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表现形态的异常复杂性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表现为远期效果2。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比较容易评价,在过去更多地是通过“进”考场这一“有形”的评价方式进行,这对检验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人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其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是大量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还需要“出”考场,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进行“开放性”评价,坚持教学评价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把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坚持开放性评价,一是要充分考察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学习,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解放服务的,是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政治立场的,是以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理想的思想体系;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利益愿望的表达和意识形态诉求,而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合理的科学内容和严整的科学体系;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价值追求,而且还是一种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实践力量;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3。二是认清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课,而非单纯的知识课;是政治课,而非单纯的信息课;是理论课,而非单纯的形势和政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同时,由于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全体大学生应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文科大学生应进一步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充分考察以上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是单纯考察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程度。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进”与“出”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自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
1 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刘建军:《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http://nvxy.ts-inghua.edu.cn
4 陈锡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性矛盾》,《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年第6期。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初探
下一篇: 浅议思想道德建设与高校『两课』教学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