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概论》课教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点认识
时间:2009/9/5 17:07:51,点击:0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党的理论建设的科学总结。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这一命题的准确解读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界定。笔者认为,《概论》课教学应把握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和理论意义,是根据这一科学理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创造性贡献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向全党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课题,率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众多领域的有关理论原理和原则,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可以说,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既是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角度来说的,又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这个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巨大威力这个角度来说的。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由其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正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作出了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积极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始终坚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的思维审视时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科学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教学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慎重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过时的或不够准确的观点,做出新的科学结论。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过去涉及但没有搞清楚的一些问题,做了科学阐发。三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2
  
(二)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而成熟的理论,总是体现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涵盖着严密的逻辑。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个主题和主线;哲学基础,即贯穿理论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支撑理论基础的哲理部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重要范畴。
  马克思主义有其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整合了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它的主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它正在以其鲜明的科学理念、深厚的思想内涵、严谨的内部结构、清晰的理论脉络,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从逻辑结构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1. 第一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这个“核心”也可以称之为主题。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要求我们不但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还要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它表明,我们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而不再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谈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为主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条件下,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问题,并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建构和逻辑演进,都是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而具体展开的。他们都是一脉相承又与时惧进地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断深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条不断延伸的主线。
  2. 第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支撑理论基础的哲理部分,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虽然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们作为一脉相承又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总体系,在思想路线、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等方面,都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具体地说,指的是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不解放思想,不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研究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就不能实事求是;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然与时惧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先进性,富于创造性。同样,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求真务实。
  3. 第三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系构成
  框架结构既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骨架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主体。党的十七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里非常明确地把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整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整合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主要在于这三大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具体地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就是说,它们的理论渊源是一致的,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它们的理论主题是一致的,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它们的理论主线是一致的,都坚持把发展作为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它们的思想精髓是一致的,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们的理论基点是一致的,都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它们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和工作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4. 第四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构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必须有若干基本理论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构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为哲学基础,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线,并围绕它形成了一整套新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和执政党建设论等一系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理论、重要思想和方针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些基本理论,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理论观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内的有关理论和原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些基本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框架,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宁)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刘林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质》,《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如何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问题
下一篇: 《概论》课创新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有机结合..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