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心态浮躁致学术造假难遏 透视中国科研体制弊端
时间:2008/9/3 22:03:59,点击:0

 

  中新网2006年4月14日电 从正在查处的若干科研造假事件中,暴露出中国科研领域从政绩观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严重缺失。国内的专家学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中国出现类似“黄禹锡事件”的科研造假,与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审查弊端有关,导致科研造假难以遏制。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指出,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领导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唐安国指出,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导致高校科研出现"造星运动"。同时,高校、科研机构还"运作"来许多权威专家给"造星"和项目打包票,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唐安国认为,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的浮躁狂热导致的。国家从上到下拼命支持科技创新,这种"赶超情节"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全社会浮躁的心态下,行政干预和社会的迫切愿望给研究人员施加的压力很大,造假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面对近期被频频曝光的科研造假事件,如何遏制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专家学者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为从源头上完善体制机制和遏制科研造假,建议政府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切断政府官员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系,消灭腐败的温床。

  政府拨的科研经费要公开,政府部门不参与决定资金流向,只决定发钱。政府可以有一小部分钱用来调拨,但大部分应该由独立的拨款委员会来决定。

  专家介绍,国外的科技拨款委员会是个松散的独立的中介机构,不属于政府,不是常设机构,里面更多的是鉴定专家,对申请项目实行匿名打分。专家是随机抽取的,谁的分值高给谁经费。专家信息是不公开的,所有的评审不留下姓名。工作人员是轮换制,不让他们在这个岗位上时间太长。工作人员一旦透露专家名单,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属于犯罪范畴。

  二是加强流程的审计监管。

  大项目必须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公正审计。所有项目都要进行过程管理和过程监督。专家指出,不能让学校自己查自己。因为经费争来不容易,如果管得太多,研究者会将经费打到合作单位里,学校财务管理不了。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学校只好放宽点要求,毕竟这是他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而且这是学校的"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政府应该冷静看科研热,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科研。

  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要防止假的科研。在推动科研的同时,要紧紧把握实际,不能追求形式。如果是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应该由同行说了算,政府不能插手;如果是技术研究,政府可以设立制度鼓励其产业化,但效果应该让市场说了算,政府不要越位,更不能为了政绩而"逼"科研成果。

(杨金志 王蔚 刘丹)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学术腐败并非指抄袭剽窃
下一篇: 在伦理与科学之间——惊世'黄禹锡事件'的..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