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教苑

关于中学生命教育的思考

作者  |  来源于  |  编辑于2011/7/16 23:34:38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于中学生命教育的思考

作者:吴妍艳1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中学生自杀、自残以及杀人事件,为数不少的中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生命的关联,他们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回事,生命则是另一回事,很少在行动时从生命的角度考虑与生命有什么关系,对生命的漠视显而易见。面对复杂的社会,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充满了疑惑,在社会竞争压力和学校家长的压制下,为了考试分数而放弃一切, 他们难以体会到生命的乐趣, 感受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加强中学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引导他们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生物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脱离了此,就没有人的存在;人还有思想,人的生命还体现在意义上,因此生命还是一个精神性存在;但人的“精神”并不是自发地从人的肉体生命中产生出来的,精神生命的出现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社会生命。因此,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生命整体的三维,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相互影响。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思想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
  我国大多数中学生成长于长辈和家人宠爱甚至溺爱的家庭里,很多孩子经受艰难、忍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都较弱。有的中学生自我珍爱生命的意识相对淡薄,对自身生命轻视;有的尊重他人生命意识匮乏,对他人生命不尊重;有的不懂得与异类生命和平共处,对异类生命漠视。中学生命教育就是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目前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人对生命的认识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生命、生活的态度与认识会对他们的成长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极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生命教育以给他们正确的指引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目前中学生命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1. 中学生命教育缺乏制度支持
    与传统教育相比,目前的素质教育更关注个体、更关注生命,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也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初步尝试,但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在推行和发展动力上是主要源于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试教育还有市场,并深深印着知识教育的烙痕,尤其是现在,知识突飞猛进的变化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因此在现实的教育中,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成了我们教育的惟一目标。这种现象在中学尤为突出,而中学的这种教育重心使生命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排挤。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缺乏环境、制度等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国家应承担起责任,重视生命教育,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政策干预,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2. 中学生命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在我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中,群体的利益是远远高于个体利益的,个人的一切价值都是在集体里才能充分体现的,单独的个体是不存在的。这种意识在今天的中国并未彻底消失,我们当今的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这个集体主义虽然并不扼杀个性存在,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在无形中受到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人意识的影响。在对待人的生命和价值时,重点强调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性, 忽略人的自然生命的意义,强调教育的政治化, 忽略对个人生命的尊重。这集中表现在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排斥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强调奉献精神, 排斥人的自我保护思想和行为。当我们在宣扬赖宁救火的英勇事迹时,我们实际上漠视了学生生命的价值。
3. 中学生命教育形式单一
  生命需要体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生活于大千世界之中,它周围的一切包括它自身都要靠自己去认识、领悟和体验。生命教育更需要通过体验式的方法来进行,只有亲身体验,只有靠自身感悟,才能获得人生的经验与信念,才能逐渐内化。中学生生命教育虽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但仍往往侧重于介绍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因此常常采用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未能实施有效地体验教学,缺乏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另外,救助生命的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训练和演习,学校里虽然也有演练活动,但往往是走过场、做形式, 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能力, 而且让学生养成了平时敷衍了事, 遇事方寸大乱的坏习惯。
4. 中学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
  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本人对生命的态度、认识、理解对学生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的一些教师因为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以至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没有把珍惜学生的生命当作至高无上的理念,于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感情和尊严、体罚学生甚至无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等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这些反生命的教育,不仅使得“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不少学生心中荡然无存,而且轻则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另外,在现有的社会制度、学校评价、家长压力等多种力量的冲击下,尤其是处于升学压力最大的中学时期,教师本能地向现实妥协,以适应社会来求得更好的生存,从而对本真的教育使命比较淡漠。
5. 中学生命教育普遍缺乏家庭方面的配合
  家庭是生命的起源, 是孩子心灵的寄托,家庭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是接受生命教育启蒙,得到生命呵护关爱的重要场所。但在我国普遍缺乏家庭方面的有意识的系统的生命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深层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情结依然根深蒂固。家长无论如何设计孩子的发展,都有充足的理由为之辩护: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在此境遇下,孩子
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思想、情感、想象等都在有形中被无形地压制,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家长出于苦心、爱心,为了他们有个灿烂的未来,强加给了他们更多成人的意志,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扭曲了学生的生命。

(三)中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首先,使学生理解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人的生命过程只有一次,没有重新开始,人生意义的实现、幸福生活的享受都必须要求人首先要活着,因此保护人的自然生命体是第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生命教育观念需要彻底反思。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但每一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背后几乎同时都伴随着崇高行为的悲剧,我们固然对舍己救人者表示由衷的敬佩,但不应该去盛赞这种英雄的悲剧,而是要交给学生自救和救护的方法,减少英雄悲剧的发生。
  其次,使学生理解在保护人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上,人还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无限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假如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么人便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了。人有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有目的、有追求的生活,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使学生学会珍爱、尊重他人的生命乃至其他物种的生命,培养他们的生命情感,使他们关怀他人,关爱生活,关心社会。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2.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承受压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而在我国青少年中,存在大量的心理疾病。不健康的心理极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并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等的失范行为。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中学生处于学业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期望、成绩的波动、考试的频繁似乎给了他们过多的压力,引导中学生正确地对待压力、处理压力,增强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此外,应增强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加强生命磨练教育。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及早让他们适度经历一些诸如挫折、苦难、打击、逆境等,会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让他们学会正视挫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3. 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乐趣,探索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
  学习、成绩、考试占了中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对花季的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枯燥的、无趣的,引导中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寻找生命的乐趣,启发他们思考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让他们想象幸福生活的样子,使他们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生命在不断的超越过程中绽放光彩,教师应引导中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他们心中时刻充满希望,这样超越就会充满动力,不断向前,不断超越,这样人生就能创造出意义和价值。
  
(四)中学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
  
1. 情感教育取向
  生命情感是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培养的,生命情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发展、成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学校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感情波动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的伟大与跳动、自强与不息。情感体验有多种,可以虚拟现实的各种情景,诸如突发事件事故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怎样感人的高尚故事,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可以让学生观摩一些动人的影片,以强化某种有益的情感;可以让学生直接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体验生命与世界的美好。中学生生命教育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以及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人生命的同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2. 生存教育取向
  人存活在世界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什么事情都让家长包办代替,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要有生存能力,因此就必须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坚持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强调在现实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技能与生存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培养冷静精神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等。
3. 挫折教育取向
  挫折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纵观人的一生,人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挫折和逆境是人成长的阶梯,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又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开展生命教育理应创设一定的逆境,磨炼学生的意志,进行挫折教育。当今的中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淋,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挫折,客观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自信心、自我宽容、调整目标等方式方法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出生命的误区,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
4. 责任教育取向
  责任教育自古便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责任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扩展,责任教育对于现代人更为必要。责任是一种负责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义务、职责,并对自己做出的行为负责。中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通过实施责任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向善因素,启动学生的潜意识,形成积极主动的责任感,为学生形成独立自爱、自尊自强的健康人格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奠定基础。
5. 死亡教育取向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生命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死亡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事件,任何人都要最终走向死亡。正是因为死亡才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意义,才督促我们不断地进行超越和创造,以实现自我生命的永恒。因此,教育应引导学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命中的旦夕祸福,认识到死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终有一死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愈加宝贵,我们应精心呵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并珍惜他人的生命,认真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追求和把握当下的幸福和快乐。第三,引导学生在对死亡的体验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在经常性的季节交替、他人生命消逝等现象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存在智慧。
  
(五)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 采取多种形式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首先可以在中学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其次可以设立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综合课程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联系起来实施;最后在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渗透式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的课程当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各科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因子,这样可以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2. 丰富中学生的生命体验经历
  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的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只有从生命体验着手,才能透彻地理解生命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小品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产生敬畏,更加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使他们看到其他生命经历苦难,消除对其他生命的漠视心理,进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社会、感受人生,享受生命过程的快乐与幸福。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模拟的方式,模拟一下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成为孤儿的感觉,将有助于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或者老师或家长可以领着孩子到产房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也可以让孩子到病房看看,让他们了解垂死的人对生命的眷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殡仪馆、火葬场去体验生命瞬间消逝的震撼。
3. 提高中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无论年龄的大小、知识的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交往的前提是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敏感脆弱,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其次,对待学生,教师要宽容要仁爱。面对学生的过失,教师不应给他们的过多的责备、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的心灵经历震撼和洗涤。在课堂上,即便是一个在教师看来毫无价值的发言,也蕴藏着学生思考的艰辛,不要轻易地否定。宽容传递着教师的温情和爱。第三,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激励是生命的翅膀,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励学生生命中的内在力量,给学生更多的赏识,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
4.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社会等以不同的形式占据着中学生成长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中学生教育网络,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安全的情感支持系统,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协作机制。如,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向社区内的学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开放,形成互动互补效应。城市里其他公共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媒体和网络都有生命教育的各种丰富信息,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只有三种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整个生命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才能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互补,进而保证生命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育梦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马庆荣:中学思想品德课实施生命教育及其教学策略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5] 陆宝婵: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浅论,《传承》2008年第9期。
[6] 李伟:探析我国生命教育观缺失之根源,《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7] 张达娇: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8] 庄正风、高艳玲:当代社会生命教育缺失成因探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9] 陈盛: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探析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10] 潘恒兴:“生命教育”和“生命课堂”浅析,《时代教育》2008年第8期。

1 作者简介:吴妍艳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