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哲学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思考

作者  |  来源于  |  编辑于2011/7/15 15:09:10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思考

作者:孙燕1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多元文化并存、人们思想观念大活跃的时代。因此,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构筑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体系和思想基础的迫切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这一新的任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又为新时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不断普及化、群众化和实践化。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根本目的就在于在广大人们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最根本的都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指导和推动人民群众改造主观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本质要求。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应对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是时代发展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和新的要求。列宁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确保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
  
1. 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既来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过程来讲,包括大众“化”和“化”大众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后者其强调人们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融合、大统一,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现实性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求从我国当前国情与民族文化特质出发,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5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既进步提升适应现实、融入实践、贴近群众的教育理念,又要不断增强反对教条、突破陈规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宣传和普及。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尊重人们的思想实际。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只停留在学术界和理论宣传层面,而不准备把握广大受众的思想感情、认知水平及价值追求等,将无法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的价值认同。当然,我们倡导现实性原则并不等于认可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远见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目标汇合,壮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2. 大众化与中国化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和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基础和核心内容,两者相互促进、不可互替。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但大众化不能自然完成;大众化促进中国化,中国化同样不会自然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也才能发挥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不仅要积极推进、深入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重要软实力的意识形态,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内化、认同和实,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的思想基础。
3.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意识形态领域不能搞多元化、只能是一元化,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执政党中都是一致的。”7在文化碰撞、交融和各种政治冲突不断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巩固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其本身就是坚持主导性原则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要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教育、宣传和贯彻工作,“倡导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在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理论教育战线上的运用和发展。
  同时,主导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强制灌输,尤其是在人们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是人民群众,我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践行的根本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因为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便会化成无穷的力量。但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思想文化教育的软方式,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思想,提高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不是以行政命令等其他强制手段强迫人民大众接受、乃至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明确指出:“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尊重人民群众对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思维方式和实际理解能力为前提,采用相应的通俗化、形象化的普及方式,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理解及认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提高其自觉践行理论新成果、新理念的意识和能力。
4.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结构和科学内涵,坚定不移地推动这一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使之逐步上升为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规范,真正成为协调、凝聚、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的精神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决反对任何肢解当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做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性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整体性原则更多强调的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把握,但是仅有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再科学的理论成果倘若没有恰当的宣传教育方式,就难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认同,更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大众化的过程中,充分估计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想统一。层次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年龄、性格、思想状况、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经历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避免空洞说教和抵触情绪的产生。由于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重组,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这些实际特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予以不同起点、各样要求的教育方式,就会不够提高大众化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1. 理论建构,学理支撑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这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明确了科学态度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理论普及的关系,建设一支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专业队伍,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建构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为持续性开展大众化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在文化大交融、大碰撞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影响力不强,很难产生社会影响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因此,马克思义理论研究队伍,要切实贯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程。
  刘云山同志在加强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讲话中指出:“推进文化的创新,要不断‘向上’、‘向前’、‘向外’,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向上,就是要坚持正确方向,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向前,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向外,就是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也为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应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实际,既正确理解和阐述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准确、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多样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既要摒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克服教条主义学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等桎梏的影响,又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双百”和“双为”方针为指导,切勿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或思想认识问题,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为理论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 内容“三贴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内容既要具有民族性、展现时代性,而且还要体现先进性、兼顾广泛性。传承中华文明,体现时代特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在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线,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所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武装全党,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恪守信仰、献身事业。
  当然,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着眼未来,更要立足当前,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内容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实际,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科学安排并及时调整具体的教育内容。我们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切实把“三贴近”要求贯穿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始终。比如,做好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学理证明和通俗解释工作,在理论普及中纠正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中立化等不良倾向;关切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深刻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知和认可;对不同层次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定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宜的宣传形式,提高普及效果;开展类似于“文明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文明教育活动,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设置是否科学,是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是否满意、思想理论素养是否提高人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3. 普及形式通俗化、形象化、现代化
  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将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全面、深刻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要顺利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通俗化、形象化、现代化上下大功夫。
  (1)话语方式通俗化。在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时,无论是文字普及形式还是面对面的宣讲交流,都必须把政治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在利于人民群众接受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切实扮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角色。列宁曾用这样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11。“最通俗”、“最朴实”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直接挂钩;干部群众看得明、听得懂、学得进的宣传效果与话语方式通俗化、教育方式生动化紧密相连。需要注意的是,“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12。用通俗化、生动化得话语方式推进大众化,决不能降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位和理论价值,杜绝出于商业利润和某种政治动机的普及方式。
  (2)宣传方式形象化。宣传内容和方式要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宣传文化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变简单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为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事实证明,在个性凸显、选择多样的今天,传统单线性的灌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际要求。其次,将理论普及孕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入情入理地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真正把大众化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3。
  (3)普及载体现代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工作,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手段,丰富文化宣传载体,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现代化的宣传普及网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话语优势,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追求,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教化功能,实现理论灌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大众传播的有机统一”14。
4. 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影响力
    当今时代,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传播面和传播力,直接影响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文化宣传工作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中,要在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面、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家园的同时,更要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面向世界的气概,积极探索对外文化宣传的规律和技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宣格局。一方面,要主动向世界宣传、介绍、展示中国,尤其要“在国际上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政治价值和魅力,实反映当代中国先进文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贡献,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认同度,提升其影响力”15。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16。比如对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伊朗核问题等国际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申明我国的立场和态度,并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所做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对于国际上诋毁中国的行为或者声音,我们要敢于、善于针锋相对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澄清事情的真相,化解国际社会的误解,击破不法分子的阴谋,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3]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6] 李辽宁:《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毛东文集》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 刘云山:切实加强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南方网,2006年6月5日,http://ww.southcn. om/nlr/ldj/200606050650.htm。
[10] 《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3] 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14] 刘云山:30周年回顾与展望,《求是》2009年第1期。

1 作者介绍:孙燕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4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4页。
6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 李辽宁:《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毛泽东文集》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10 刘云山:切实加强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南方网,2006年6月5日,http://ww.southcn. om/nlr/ldj/200606050650.htm。
11 《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2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2页。
14 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15 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16 刘云山:30周年回顾与展望,《求是》2009年第1期。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