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哲学

胡锦涛时代观及其启示

作者  |  来源于  |  编辑于2011/7/15 15:29:09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胡锦涛时代观及其启示
作者:潘  宁 邓  倩1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倡导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观?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胡锦涛与时俱进,在正确分析国际战略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构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时代理念。胡锦涛这一理念顺应历史潮流,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2

(一)胡锦涛时代观的主要内涵

  胡锦涛的时代观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并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了全面论述。
  (1)科学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状况。胡锦涛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作了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另一方面,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各国和平、发展、合作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发展问题远未解决,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诠释了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相互关系。“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胡锦涛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这表明,和谐世界应该是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3
  (3)分析和研究了当今世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形势。通过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认识上,胡锦涛对当今世界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所面临的形势得出结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的理想还任重道远。”4
  从整体上看,在对时代性质和特征的分析和认识上,胡锦涛继续坚持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两个方面,邓小平和江泽民诠释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时代主题;胡锦涛则进一步指出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果说前者偏重于对整体世界形势的认识,侧重于为中国发展经济提供国际环境方面的客观依据,后者则侧重于对当前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情况的分析,重点阐述在当前如何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但二者对时代主题国际战略环境认识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既指出了世界形势整体的缓和,求和平、促发展是时代主流,又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根据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时代主题的论述,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保持了对国际战略环境的清醒认识,在果断地提出和坚决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其他影响和平与发展因素的警惕。胡锦涛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述,将使我们继续保持对国际战略环境的清醒认识,在抓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更加从容地应对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从而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这两大问题的解决。5

(二)胡锦涛时代观的特征
  
  胡锦涛时代观的典型特征是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大势下,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拓展自己和平发展道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亚非峰会议,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6正式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O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首次就“和谐世界”这个概念作了权威性的诠释。在此次讲话中,胡锦涛就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了“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以及“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四条意见并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讲话中主张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并的的和谐世界,以此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多次强调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再次呼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外交工作额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准确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传承与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把握人类发展未来的自觉主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所谓和谐世界,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各个角度指明了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政治上,“和谐世界”强调各个国家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保障。尽管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但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
  在经济上,“和谐世界”强调各个国家应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经济不仅是基础,还是前提,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和谐世界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趋利避害,缩小南北差距,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继续发展,实现共赢共存。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带来发展。
  在文化上,“和谐世界”强调各个国家应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在安全上,“和谐世界”主张各个国家应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当今世界,尽管地区动荡不断、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遵守国际责任,承担国际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采取有效集体措施,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必由之路。
  “和谐世界”这个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在环保上,“和谐世界”强调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和谐世界”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绝不妨碍其他任何国家,中国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另一方面也表明,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的信息,并希望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凝聚共识,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普遍参与,密切合作,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三) 胡锦涛时代观的意义

胡锦涛时代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给我们认识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诸多启示。
1. 科学地认识时代问题,是制定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前提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地分析形势、制定战略、拟定政策、规定部署的客观依据和必要前提。对于世界形势和时代的主题与特征等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性大局问题。离开了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判断和认识,就不能确立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会挫折和失败,甚至出现倒退。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生存于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世界体系之中,因而时代的特征、时代的潮流不可避免的会对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的关系以及生存、发展与时代的关系,要求每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主题。任何一个时代中又都不可避免的包含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矛盾,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时代的变化与变革也日益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在判断时代问题上,必须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力求避免根据偶然的、片面的现象作出对整个时代的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些个别的、特殊的现象也脱离不开整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在某些情况下很可能是这个时代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力求避免僵化地、教条地理解和应用现有的理论,特别是经典著作中关于“时代”的思想和判断,忽视了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因此,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2. 必须依据时代发展的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和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好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时代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概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由实践来验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研究当今时代的性质,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又要在它的指导下研究现时代世界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既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又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得出的个别结论。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新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随着时代、现实、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来不断分析和调整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自觉做到坚持与时俱进。
3. 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科学地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
  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永不停息的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就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年,恩格斯在阐述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时曾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明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8这种无穷无尽的前进发展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事物。与时俱进,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学说,它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因此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创新和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要做到创新,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应当对“是”的涵义作出具体的分析。对于这个“时”,至少可以从三个意义去理解: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二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三是指各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具体情况。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要潜心研究他们的基本观点,了解哪些是经典论述中带有规律性的科学结论,哪些是经典作家根据当时当地的形势但现在可能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了解哪些是我们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超越的理论判断。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列宁在谈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时曾经批评那种只抓住马克思恩格斯的片言只语而不去完整地理解他们的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9
   江泽民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成不可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10。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1。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善于从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善于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 刘林元、姚润皋:《“三个代表”思想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作者简介:潘宁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倩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张晓彤:试论胡锦涛的时代观,人民网,2009年11月3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306226.html
3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971778.htm
4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网,2005年9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971778.htm
5 李淑珍:中国对外战略首先的新阐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6 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
7 胡锦涛: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人民网,2009年12月3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691928.html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9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10 江泽民2001年8月31日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网,2001年8月31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52620.html
11 潘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创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