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心灵抚慰

另一个普通心理学梗概

作者  |  来源于好汉网  |  编辑于2008/7/15 11:18:26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下面是另一个普通心理学内容提要,据说是华东师大用的。不管怎样,也可能帮助你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渊源
1.The psycholopy has a long past but a short wistong 即古老又年轻
心理学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哲学:世界观(*自然观 *社会 *思维)的理论体系,探讨心(*思维*精神*心理*意识).物何者为第一位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唯心主义 : 意识第一性
2.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笛卡尔(R.descarts)的哲学观:认为心、身并行不悖,亦即 二元论的哲学观.物质和精神并行发展,谁也不决定谁。本质是唯物主义,但促使了对心理活动的研究的深化何对身/物(生理活动)研究的深化。
(2)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大脑”白板”说,忽视了人是主动的思维者和行动者,与社会环境脱离,是唯心的哲学主义观点。
3.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穆勒(J.muller)神经细胞特殊能力说
眼睛 ~~ 适宜刺激: 光 反应
不适宜刺激:闪光,金星 反应
反应是神经细胞特殊能量的释放或神经细胞的特殊功能
(2)赫尔姆霍兹(H.Helmholtz)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研究
从刺激(S)到反应(R)的时间(T)在不同部位不同 反应时间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3)费希纳(G.Fishner)心理物理测量法
心理活动(心理量)与物理刺激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操作式工具),揭示出心理物理量的规律.
量变 ~~ 度 ~~ 质变(又叫新的量变)
4.年轻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97年,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一个人完整的心理活动(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I.认识过程(知) ~~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II.情绪情感过程(情) ~~ 对外(客观事物) 对内(自身的)
III.意志过程(意) ~~ 从内到外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 导致 差异性),包括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对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1.主观唯心主义(“自我”第一性). 休谟(英)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英) 康德(德)
2.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上帝”绝对精神主宰一切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笛卡尔(实质唯心)
三.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事物都有联系,并且永恒发展
*实践观念,实践推动上面的联系
1.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 人脑的机能 (意识为人类独有)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高级阶段)的属性.
无生命物质 ~~ 生命物质(动物)(标志:细胞的出现)
~~ *单细胞动物
*环节,节肢动物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
*灵长类动物 脑,大脑半球
*人类 ~~ 人脑
一定阶段: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完善是导致心理和人的意识产生的根源,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
(2).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与神经系统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结合
刚出生 9个月 2*2/1 ~ 3岁 7岁 12岁~成人
I.(脑量(主要是大脑白质~~组成轴突树突) 39og 66og) II.(900~1000g) III,(128og) 1400g
I.感觉运动阶段 II.前运算阶段 III.具体运算,形成(逻辑)运算
(3)临床实践证明:
结论:心理是脑的属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的内容
客观现实的三要素:*天然自然 ~~”狼孩”
*人造自然
*最终 ~~ 社会生活过程(人类生存,改造自然的场所)
(2)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意识性,能动性(对自我的意识,对他人的意识)
(3)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
小结: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实践活动检验,调节,纠正了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反映的正确性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1.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自然科学依据
(7大谜团)物质和力的构成是什么
谁在推动物质的运动
生命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意识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
意志自由问题
后三个问题是心理学涉及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揭露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内隐性.心理活动 ~~ 外显性行为
三.心理学的分类
1.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理论心理学)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社会所制约)唯物主义
特征:联系,发展
1.客观性
2.发展性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1)定义
(2)法则:I.每次只能观察某一种行为
II.所观察的行为特征需要先界定
III.观察要善于捕捉和记录
IV.采取实践取样的方式
2.实验法 (1)定义:(用数量来说明性质:I.原因 II.内在联系 III.规律 采用的工具为”统计”
变量:自变量(主试)
因变量(被试)
控制变量
(2)类型 I.自然实验法
II.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
注:主试,被试只用于说明试验法
(1)定义
调查的两个部分:*个人资料(年龄,性别,职业等)
*心理状态(意见,看法,态度等)
(2)种类:I.问卷法
II.谈话等
4.测验法 ~~ 测人与人的差异
(1)信度
效度 标准量化表(心理量表)心理上的尺度
(2)种类 a.智力 b.创造性 c.成就 d.性向 e.人格,气质……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
注意:本章节不会考试。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
(一) 神经元的结构 ~~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二) 神经元{胞体(cell.baby)
突起.{轴突(axon)树突( dendintes)
功能:well body ~~ 接受,传递,初步处理信息
axon ~~ 组成神经纤维,传递信息
dendintes ~~ 接受,传递神经冲动
只axon外有骨磷脂包裹,称为髓革
是绝缘体,保证无干扰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神经元的突起分:
a.单极细胞
b.双极细胞
c.多极细胞
2.按神经元机能分
a.运动神经元(motoz newvon)
传出冲动,信息
b.感觉神经元(sensonuy newvon)
传入冲动,信息
c.联络神经元(concatenate newvon)
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传到通路:S-C_M(单向传导)
S ~ C ~M (双向传导)
二.神经冲动
(一) 神经冲动的涵义
1.神经冲动的定义.
神经受到刺激时,神经元从安静状态转至活动状态的过程的现象
特点:可逆性的生物电变化现象
2.神经冲动(兴奋)的过程
生物电能的变化
(1)神经元的离子的分布
神经元内,外离子分布不同
a. 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NA+带负电荷的U-
b. 细胞膜内:带正电荷的K+
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
(2)神经冲动(神经元离子变化)过程
a.静息状态(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b.去极化
破静息电位,内正外负
c.动作电位
从破静息电位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三个时间
第一:锋电位:细胞膜去极化(o.smsec) ~~ 对应与不应期
第二:负后电位 ~~ 对应于超常期(极易兴奋)
第三:正后电位 ~~ 对应于低常期(兴奋性较低)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1.电传导 朗飞氏结
2.生物化学传导(突触)
三.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的涵义
1.突触的定义 ~~ 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革神经元或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发生杰出,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的部位
2.突触的种类
(1)轴突 ~~ 树突型
(2)轴突 ~~ 轴突型
(3)树突 ~~ 树突型
(4)轴突 ~~ 胞体型
3.突触的结构
组成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化学成分:化学递质~~相当于背景(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
化学传递:
突触小泡 ~ 兴奋性的突触递质
乙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抑制性的突触递质
4.突触传递机制
神经元突起的兴奋冲动 ~~ 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 ~~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 ~~ 作用于突触后膜 ~~ 突触后膜对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升高 ~~ 产生局部兴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处转氏为锋电位 ~~ 产生扩布性兴奋 ~~ 引起整个神经元及系统的兴奋
&只有充分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神经兴奋(冲动)才能产生
四.神经网络
1.辐射式(传入)
2.聚合式(传出)
3.混合式
&2.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功能:信息的传递,初步调节生理活动功能
二.中区神经系统
功能:分析,综合,加工,处理,并作出调节,控制的信息
(P.S)神经系统:
(一)中区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区
具有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决策等功能
间脑:丘脑:是传入神经冲动的中传站,具有初步分析能力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中区,控制调节情绪,内脏及内分泌的活动
脑: 脑干:(称为”生命中区”)
中脑:运动反射中区,机体的自我保护
桥脑:对人的睡眠康的控制
延脑:是呼吸,血液循环,肠髓化,吞咽活动的中区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的中区


骨髓:(1)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联系通道和桥梁
(2)是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的中间站
(3)对部分躯体运动进行协调,调节
(二)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脑神经 12对
*脊神经 31对
——功能:接受皮肤,肌肉,关节等神经的冲动,将其传递到中区神经系统,并接受中区神经系统传出的冲动,传递到肌肉,关节等组织,对活动进行反馈和调节
植物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兴奋 ~~ 活动处 在兴奋或应激状态
*副交感神经系统: 兴奋 ~~ 活动处 在抑制或平静状态
三.大脑的结构和技能
(一) 大脑的结构
1.大脑皮层
2.大脑皮层分区及机能
勾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四个区:额叶区,顶叶区,枕叶区,颞叶区
机能定位:额叶:言语,智慧中区
顶叶: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中区(包括说话,眼球…运动)
枕叶:视觉中区
颞叶:听觉中区
3.大脑两半球
用饼氏体联系. 左:管语言,具有抽象性 ~~ “智慧半球”
右:动作,形象性
四.反射和反射弧
(一) 反射的涵义
1.反射定义
2.反射弧的组成结构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神经中区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返回联系(反馈)
分析器概念(书p12) 分析其实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的感觉中区所组成的统一形态技能结构整体.
传入通道 ~~ 特异性传导系统 ~ 感觉
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 觉醒
传出通道 ~~ 帷体系
帷体外系
&3.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条件反射和非(无)条件反射
(一)非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定义
由非条件反射引起的行为 ~~ 本能
2.非条件反射的特征
(1) 有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物
(2)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遗传的
(3) 非条件反射的速度很快,并且是不随意的
3.非条件反射的种类
(二) 条件反射
1.定义
2.巴埔骆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暂时联系是学习(习得)的神经基础
3.斯金纳(B.F.skinen)操作条件反射
(1)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
(2)特征:被试的活动是自由的,主动的
条件反射的形式是靠强化,而非靠非条件刺激物
强化:*奖赏
*惩罚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原理)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1.兴奋与抑制过程
(1)兴奋过程的定义
(2)抑制性: 概念 ~~ 非条件性意志 (先天)
条件性抑制(后天习得)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1.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图..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
1.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机能
(1)分析机能
机制:条件抑制的形成 ~~ 集中到一点进行分析
(2)综合机能
机制:兴奋过程的选择性扩散
(3)动力定型 ~~ 概念(p61)
2.大脑皮层处理与加工信息的功能
刺激:*实物 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
*语言 第二信号系统 (人)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反映一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1)无机物反应形式: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无心理)
(2)生物的反应形式: 感应性(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的反应形式)
(3)心理的反映形式: 揭露和加工刺激
映象: 生物信号意义的过程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3.思维的萌芽阶段
动物类别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 环节动物 ~~ 节肢动物 ~~ 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网状N ~~ 链节N ~~ 节状N ~~ 原始脑 ~~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 ↓ ↓ ↓ ↓
感觉萌芽~~ 感觉 ~~ 感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鸟类
哺乳类 ~~ 灵长类 ~~ 渐部古猿 ~~ 埃及古猿 ~~ 大脑皮层逐渐完善 ~~ 猿脑
知觉 ~~ 思维萌芽
森林古猿 ~~ 现代猿
拉码古猿 ~~ 人类 ~~ 人脑 ~~ 意识
人的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的人脑的发生,发展,完善的结果
&2.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人的意识 I.语言 II思维
1.意识的定义
2.意识的水平
3.意识的分类. I.自我意识 II.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人类意识产生
1.人类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1) 无机物 ~~ 有机物:感应性
(2) 刺激感应性 ~~ 动物心理(感,知,表象)
(3) 动物心理 ~~ 人类意识(概念判断,推理)
动物心理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人类意识是生物反映形式逐渐发展的结果
2.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劳动的特征: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社会集体性
(2)语言(与劳动一起)推动了猿脑变成人脑
(3)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和提高并指导实践活动
&3.人类意识的特征
p85 ~ 89
第四章 注意
&1.注意的概述
一. 注意的涵义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2.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 强度或紧张度
3.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
(3)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 发生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机能区域,导致有关器官朝向某种刺激(物)
(2)大脑皮层上的诱导规律作用
神经活动过程:*兴奋
*抑制

(3)大脑皮层上的额叶在调节和监督有意注意上的重要作用.
注意时间 皮层发育.发展.成熟
5岁,7’
12岁,20’
17岁,30’
20岁,35’
发育先后:枕~颞~顶~额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
(2)无关运动的停止(运动器官的运动)
(3)呼吸运动的变化
正常: 呼 吸
注意状态: 长一些 短一些
紧张度: 0 0
&2.注意的种类
1.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
(1)无意注意 (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
意志努力程度很低
a. 定义
b.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外在环境刺激: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 内在环境刺激: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意,随意注意)
a. 特点:目的性(对象)明确,有一定意志努力成分的参与
b.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培养间接兴趣
第三,合理组织活动
第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
a.定义
b.特征
第一:有预定的目的性
第二:由于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不需意志努力
&3.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稳定性特征
1.定义
(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2.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周期 8~10s
3.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人对所从事活动和意义的理解。理解越深,稳定性越强
(2)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4.注意的分散(分心)
二.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
1.定义
2.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a. 知觉对象集中,有规律性,注意广度越大
b. 颜色,大小,数量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a. 当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越大,渊博
b. 知觉活动任务越少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四.注意的转移 不等于 分配 不等于 分心
1. 定义
2. 注意转移的条件
第五章感觉
&1.感觉概述
一. 感觉的涵义
1.感觉的定义
(1) 特点:a.直接性 b.对个别属性.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
2.感觉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包括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和人本身)
人脑、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理基础
3.感觉的形式
a. 感觉是人的主观反映,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与寄过,而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会不同
b. 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参与的一定的影响
c. 感觉的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发展起来的
所以,感觉是客观内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4.感觉的生理机制
(1)感觉研究的领域
a.感觉生理学: 考察刺激的物理能量怎样被转化成神经和心理过程
b.感觉心理学: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2)感觉的生物物质基础
a. 感受器(换能器) 接受并转换能量的核心装置位于感觉器官(有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生理装置)内
b. 传入神经
c. 大脑中区(分析,综合 ~~ 产生感觉)
二.感觉的分类
1.按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来分
(1)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接触性感觉(触压觉,味觉)
2.按感觉器分布及其作用分
(1)体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
(2)深部感觉(姿势,运动觉)
(3)内脏感觉
3.按内外感受器及其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不同分
(1) 内感觉
(2) 外感觉
(3) 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2. 感觉是人的意识(语言,思维)行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3. 感觉是为人适应生存环境提供重要线索或依据的心理活动
适应:每一分析器接受的刺激(量)必须是适宜的
&2.感觉的度量
一.感觉度量的概述
1. 定义:对人的感觉的心理内容的量化说明
2. 心理量化的指标:阔限(引起心理活动的界限或临界值)
3. 感受性概述
(1)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定义
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感受性的差异的影响因素
a. 不同刺激物作用
b. 人与人之间有机体因素
c. 年龄
(3) 感受性(心理量)是用感觉阔限度量(物理量)
感受力 ~~ 感觉能力,代表差异性
a. 绝对感觉阔限与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阔限与差别感受性
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1) 绝对阈限定义
(2) 绝对感受性定义
刚刚能觉察出绝对阈限的能力
5.绝对阈限的测量
(1)心理物理函数曲线
(2)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S)
大(强) 小(弱)
S=1/R(反比)
6.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差别感受性)
a. 对一种刺激前后强度变化的觉察 一种:前后的比较,同一事物中)
b. 不同刺激强度变化的觉察(同时)
(1)差别阈限的定义
单位 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vence) (最小可觉差)
(2)差别感受性的定义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以上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可不同时)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E)的关系:反比关系
E=1/R
韦伯定律:三角I/I=K(韦伯分数)
7.心理物理定律
(1) 韦伯定律:⊿I/I=K
(2) 费希纳定律 S=klgI + C
(3) 史蒂文定律 Φ=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
8感觉阈限测量方法
(1)最小变化法
t=Σ(T↑+T↓)/2n
(2)正误法
(3)平均误差法
(4) 信号质差法
&3.视觉
一.视觉概述
(一)视觉产生过程
1.视觉刺激
光是离子的运动过程
视觉刺激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谱)
可见光:是白光,由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得到,为混合光
在视网膜上对物理刺激的三元色进行混合
2.视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1)光路系统:
适宜光波 ~~ 角膜 ~~ 虹膜(色素) ~~ 瞳孔 ~~ 水晶体 ~~ 玻璃体(提供营养) ~~ 视网膜
(2)感觉系统.(视网膜:视帷,视杆)
光波 ~~ 视维,视杆细胞(透过节状细胞,双级细胞) ~~视色素变化(冲动) ~~ 视神经冲动 ~~神经节(节状)细胞 ~~ 视神经 ~~ 大脑枕叶中区
(3)视交叉
左眼:左视野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鼻侧)在右半球的枕叶
右眼:做视野(鼻侧)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在右半球的枕叶
枕叶:对信息加工
3.视觉现象
(1).浦肯野现象
(2).色调的差别感受性
(3).视觉适应 ~~ 也有范围,人对中等强度可适应.
a. 定义…….对强度大的刺激适应后,感觉性下降,阈限提高
b. 种类: 第一,明适应(1~2’)
第二,暗适应
都是心理生理现象,过程:*瞳孔 *视网膜上的感光化学物质:I.分解 ~~ 明适应 II.合成 ~~ 暗适应
(4)色觉(视锥的功能)
a. 色觉的定义
b. 色觉的产生视色光混合的结果
色觉产生三要素:
I. 明度(光强),定义
II. 色调(波长)
III. 饱和度(纯度),越纯越新鲜
c. 色光混合三定律
I.互补律
II.间色律
III.代替律
注:颜色三角
d.色觉理论 ~~(不重要)
第一,三色说
感受色:视锥 ~~ I.感红 ~~冲动
II.感绿 ~~冲动 枕叶
III.感兰~~冲动
第二.四色说(结抗说)
(5) 视敏度力
a.空间视敏度
公式 a=A/O
a,视角 A高度 O距离
b.时间视敏度(闪光融合现象)
迟滞效应,间隔时间足够短
(6)视觉后象
a. 定义
b. 种类
正后象,负后象定义
4.感觉现象(概括)
(1) 感觉对比
a. 定义: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而不同部位反应的被加强的心理现象
b. 种类/差别
I.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而产生的对比
II. 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2) 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时,在另一个感觉通道中也产生了某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4.听觉
一.听觉概述
(一)听觉的涵义
1.听觉的适宜刺激
物体振动使其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的频率为20~20000Hz时,引起听觉
所以20~20000Hz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也称”可听声波”
2.声波的物理属性(与下联系)
(1) 频率(波长) ~~ 单位时间内,物体周期性振动的次数
(2) 强度(振动的幅度)
(3) 声波的纯度 ~~ 是否有单一频率的振动
a. 纯音:单一的正炫振动波构成
b. 噪音:不规则的振动波的组合
c. 复合音:不同频率加振幅的纯音
使愉悦~(乐音) 混合在一起
噪音是乱七八糟的一种复合(有损害)
3.声波的心理属性
(1) 音高:相对应于声波的频率的心理感觉量(单位:媄,mels)
(2) 音响:相对应于XXX强度的XXXXXXX(宋,sone)
(3) 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感觉量,带愉悦感(非单位)
4. 听觉的感受性
(1)可听声波的频率:20~20000Hz(频率)
超过20000Hz为有害刺激
20hz ~ 听觉下阈
20000Hz ~ 听觉上阈
(2)可听声波的强度:(心理量:音响)
单位:分贝DB
频率:20Hz ~ 20000Hz
当频率为1000HZ,振幅为0,时,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即0dB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波 ~~ 外耳道空气振动 ~~ 中耳的机械运动 ~~ 内耳机械波动
~~ 毛细胞电位变化(基底膜) ~~ 神经冲动 ~~ 大脑皮层听觉中区(颞叶)
第六章 知觉
&1.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涵义
1.知觉的定义
2.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在人的面前)
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
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联系:
(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
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二)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特性分:
(1) 观知觉(视觉经验)
(2) 听知觉
(3) 触知觉
(4) 嗅知觉
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分:
(1) 时间知觉(一维性,即不可逆)
(2) 空间知觉(三维性)
(3) 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反映客体的正确与否分
(1) 错觉
(三) 知觉链(部分)
1.外界环境(适宜刺激)
客观事物的体积,颜色,硬度,运动等属性
2.中介物(“桥梁”载体)
空气,水,电波 …
3.各种刺激能与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能)
4.感受器大脑的感觉神经(传入)
5.大脑皮层中区(分析与综合) ~~ 人的知识,经验参与
&2.知觉的基本特征
内在规律的外部表现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定义
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主观因素影响
a. 人的当前的需要(内驱力)
b. 人的期望
c. 兴趣与爱好
d. 任务与目标
e.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f. 刺激物对个人的意义
(2)客观因素的影响
a.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度
b. 视野中的接近
c. 相似(形状,颜色,对称,亮度)
d. “良好图形”(有连续性,闭合)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一)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a.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b. 言语指导
三.知觉整体性
(一)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a. 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b. 客观事物的关键部分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3.格式塔定律
完形心理学
a. 接近律
b. 相似律
c. 连续律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
知觉条件:*外界事物的变化
*感觉映象的变化 ~ 未到大脑皮层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a. 人的知识经验起极其重要种类
b. 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
c. 是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大小知觉恒常性
(1) 定义
(2) 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关系
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2.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黑白系列,彩色系列)
(1) 定义
(2) 实际恒常性
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的知觉现象
(3)完全恒常性
当客观刺激发生很大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的知觉现象.
人的知觉的恒常的范围:
(知觉能力)实际恒常 ~~ 完全恒常
3.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1)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2) 人的知识经验的参与
&3.空间知觉
一.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一)距离知觉概述
1.定义
(二)距离知觉的线索,*视觉提供*
1.单眼线索
(1) 遮挡
(2) 线条透视
(3) 空气透视
(4) 阴暗和阴影
(5) 运动级差
(6) 结构级差
2.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
在一定范围内 ~~ 双眼视轴集中 ~ 近
双眼视轴分散 ~ 远
(2)双眼视差 ~~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
二.方位知觉
(一)方位知觉概述
1.定义
2.方位知觉的形成(原因)
(1) 必须确定参考系
(2) 由视觉,动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来完成
(3) 来客观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3.视觉阿方位知觉
(1)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倒像)的相对位置不同,与触摸觉等经验相联系
(2) 视觉和动觉相联系
4.听觉的方位知觉
(1) 听觉方位知觉产生的规律(四条)
(2) 听觉方向定位的线索
a. 单耳线索
b. 双耳线索(两耳距离差:27.5cm)
I. 时间差
II. 强度差
III. 声波位相差
&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概述
(一) 定义
(二) 特征
1.有时并非因固定刺激所引起
完全是个人心理感受
2.人的时间知觉无专门感觉器官
(三) 时间知觉的线索
1. 外在标尺(eg:日历,自然界的周期变化)
2.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节律性的变化
(四) 时间的估计
活动内容丰富 ~~ 时间知觉短估
活动内容贫乏 ~~ 时间知觉长估
回忆时,丰富 ~~ 长估
贫乏 ~~ 短估
二.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概述
1. 定义
(二) 运动知觉的类型
1. 似动 ~~ 完全是心理的
2. 似动种类
(1) 动景运动
(2) 自主运动
(3) 诱导运动
3. 真动 ~~ 是生理的心理的
&5.错觉
一.概述
(一)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二) 错觉的类型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1.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涵义
1.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 记忆过程(三环节)
(1) 实记(学习) ~~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
(2) 保持 ~~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
(3) 再认或记忆
a. 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
b.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内容:天然自然
1.形象记忆
(1) 定义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外在属性
b. 内容具有”直观”性
c. 形象记忆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2.语词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1) 定义: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规则,规律)
b. 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联系
c. 语词记忆组成了人的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3.情绪记忆(保持的是自身已有的主观体验)
(1) 定义: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与人的自身需要相联系
b. 有正激励,负激励的作用
4.运动记忆
(1) 定义: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来自于动作表象
b. 以形象为主要成份,贮存在人的头脑当中
c. 一旦贮存,不易遗忘
(二)根据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贮存与提取分
1.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系统(加工,处理信息)
(1) 定义.感觉记忆的形式是感觉的”痕迹”(映象)
(2) 感觉记忆的特点
a. 信息以物理特性(事物的外在属性)编码
b. 保持时间很短暂
c. 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d. 人脑中的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
(3)感觉记忆的信息贮存方式(形式)
a. 视觉登记
b. 听觉登记
3. 短时记忆系统(操作或工作记忆)
(1) 定义
(2) 短时记忆的特点
a. 是非感觉性的记忆
b. 具有操作性功能特征
c. 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短时记忆力广度”7+2,7-2”
指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人脑所能记住的最大量
组块(chunking) ~~ chunk “7+2,7-2”的单位:chunk(创克)
d. 信息在没有加工处理的情况下,保存时间相当短暂
短时记忆加工处理的形式:复述言语复述
e. 短时记忆的信息没有复述,则易受干扰
(3) 短时记忆系统信息加工形式
a. 言语,听觉形式编码(eg:言语复述) ~~ 大量的
b. 视觉或语义形式编码(少量)
3.长时记忆
(1) 定义(备用性的)
(2) 特点
a. 长时记忆信息的容量无限
b. 编码方式:表象,语义(规则)编码
c. 编码与提取需一定策略
d. 信息受干扰,所以提取会有困难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知识):*陈述性知识(记忆)
*程序性知识(记忆)
4.记忆系统模型
略阿
&2.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的概念
1.识记定义
一个人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识记种类
1.根据识记(学习)时有无目的分:
(1) 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
a. 定义.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意志努力的识记
b. 特点
I. 有很大的选择性和不随意性
II.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无意识记
III. 无意识记对人的兴趣,需要和能引起人的情绪活动的事物紧密相联
IV. 无意识记的内容一般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
(2)有意识记(随意识记)
a. 定义:事先具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用一定方法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II. 有意识记能调动记忆积极性和引起人的复杂的智利活动
III. 有意识记会影响,调整人的识记方法进程和效果
2.根据识记(学习)材料时有无意义或是否理解分:
(1)机械识记
a. 定义:是指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外部特征或表现形式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不去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单纯采用重复方式
II. 不用或很少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III. 不用或很少利用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
(2)意义识记
a. 定义:指人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理解识记对象和材料的意义
II. 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III. 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
3.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关系
两者是有联系的,机械识记和意义是人们利用的两种最基本方法,从效果看,机械~不如意义~,但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现实生活中,对一些材料难以理解,只能先用机械~,以后随着人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提高,才逐步加以理解,所以只有两者综合运用,发挥各自特点,才能提高人的整个记忆效果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一)识记的目的
(二)学习态度(目的性,意志努力)
(三)材料数量与性质
数量 适宜
性质 直观(儿童)
逻辑(成人)
(四)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五)学习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
转书p229 三.复习
(一)复习概述
1.定义:是指不断进行对信息的再编码,并不断提高编码适宜性的记忆过程
2.有效复习的条件: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总的来说好一些
(3)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 复习多样化
(5) 活动有助于记忆
&3.回忆的联想
一.回忆的概述
(一)回忆的涵义
1.定义
在人的头脑中,曾经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呈现出来,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2.回忆的种类
(1) 有意回忆: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有意识地区搜索和呈现过去已有地映象(特殊形式,追忆)
追忆 ~~ 根据有关线索,运用一定的策略,通过推理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
(2) 无意回忆 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按联系原则自然而然地提取和重现映象地记忆过程
(3) 直接回忆
(4) 间接回忆
二.联想
(一)联想地涵义
1定义
2种类
(1) 接近联想
(2) 对比联想
(3) 类比联想
(4) 因果联想
&4再认
一.再认的概述
(一)再认的涵义
1.定义
2.特点:
(1) 总是和其它心理活动同时进行,和感知觉,和具体事物相??????
(2)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记忆的巩固程度和与曾经感知过的改事物的相似程度
(3) 是主动的,有组织的信息加工过程
3.错误再认:*不能再认
*错误的再认
&5.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的概述
(一)保持的涵义
1.定义 指人的知识经验在闹中贮存和巩固的心理活动过程.保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
2.特点:
(1) 信息在人记忆中的保持是发展变化的,并经历着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2) 保持的内容再质上加量会发生很大变化
a. 量变:不重要的部分消失,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合理,不使记忆负荷过重
b. 质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记忆内容趋于理解化
3.记忆恢复现象
二.遗忘的概述
(一)遗忘的涵义
1. 定义: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2. 种类:I.暂时性遗忘
II.永久性遗忘
III.动机性遗忘
(二)人类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研究的贡献
(1) 首创记忆研究的材料,无意义音节两辅加一元的无意义音节
(2) 创造了重学法(节省法)作为遗忘研究的方法或程序
(3) 把科学的统计方法引入了记忆心理学的研究
(4) 得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2.引起人类遗忘的因素:
(1) 时间
(2) 数量(识记材料的数量)
(3) 学习程度
过渡学习:学习效率达到100%,再学习的过程打15%即可
(4) 序列位置因素
规律,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1.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涵义
1.定义:人脑中出现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1) 建立在感知的事物的基础上
(2) 与感知觉不同,表象是间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
(3) 以形象的主观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处理
(4) 不受客观刺激物的作用
2.特征(“两大”)
(1)”直观”性: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比较模糊,宏观
a.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b.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c.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a. 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b. 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思维揭露的都是本质属性
3.表象的作用
高级心理活动.感知觉与思维活动过程的中间环节.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分
(1) 视觉表象(85%)
(2) 听觉表象(12%)
(3) 运动觉表象
2.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分
(1) 一般表象(同类事物)
(2) 个别表象(某一具体事物)
3.根据表象产生的创造性成份分
(1) 记忆表象
(2) 想象表象
心理旋转实验
&2.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的涵义
1. 想象的定义
2. 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新颖”性
从记忆表象为基础,而作进一步加工和组合的心理活动.并从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来对客观事物作出超前反应. 超前反应 ~~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反应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时无目的性和计划性来分
(1) 随意想象
(2) 不随意想象
2.根据想象时创造性成份分
(1)再造现象(P262)
a. 定义
b. 特点
I. 必须从他人的描述和提示而产生
II. 是理解,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III. 对人格塑造起重要作用
c. 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
(3) 创造想象(p264)
a. 定义:(创造性想象产生创造思维导致创造能力)
b. 特点
I. 有预定想象目的
II. 必须运用词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组合
III. 对个人来说,具有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
d. 条件.
三.幻想
1.(任何幻想与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可分的)
幻想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个人的当前思想状态有关
2.幻想的形式
(1) 积极幻想 ~~ 理想
(2) 消极幻想 ~~ 空想

第九章 思维
&1.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涵义
1.思维的定义
属性:*非本质属性(外在的.eg:性别,身高)
*本质属性(共性.eg:能够具有劳动能力的高等动物)
思维是对共性的抽象
2.从思维定义中看
(1) 从反映内容中看
感知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外部现象
思维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2) 从反映的形式看
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直接,具体的反映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3)从反映时间看
感知反映当前事物
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而且反映过去并反映将来
3.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a.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和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过程
b.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3) 间接性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凭借物不同
1. 动作思维
2. 形象思维
3. 抽象思维
思维.概念 ~~ (多个和两个以上概念) 判断 ~~ (两个判断以上) 推理
(二)根据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1. 聚合思维(集中性思维)
2. 发散思维
指标:流畅行.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凭借的概念不同
分为:经验性思维和理论性思维
&2.概念及其形成
一.概念的涵义
1.概念的定义
思维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概念
特点:(1)概念是用词来概括的,
词是概念的物质外科,概念赋予词以一定的内容和意义
(2)与表象不同
(3)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发展
2.种类
(1)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
I. 具体概念(事物外部特征)
II. 抽象概念(内部特征(本质特征(内在联系(规律)))
(2) 根据概念反映的事物属性数量分
(3)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
I. 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
II. 科学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
1.概念形成过程(三阶段)
(1) 抽象化
抽象:
a. 具体事物的一般特征
b. 事物的本质属性 a.b个别到一般
(2) 类化(归类)
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及特征进行规类
(3) 辨别
2.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 原有的知识和经验(most impoztant)
(2) 人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人在世外界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 人 社会环境)
(3) 事物的相关特征
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概念形成越容易
(4) 变式
(5) 反时下定义
(6) 概念体系
概念 发展成 规则
&3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解决的涵义
(1) 问题的定义
蕴涵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或模式去解决
问题有三个标志
a. 内在目标
b. 叨叨内在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内外)
c. 采取各种方法来越过障碍
(2) 问题解决的定义
是问题解决着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特点:a.具有十分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
b.具有以系列操作程序.(外一动作;内一心理(思维))
c.有思维的认知程序参与
2.问题解决过程
(1) 问题空间
a. 初始状态 ~~ 问题解决者所面临的达到目标的障碍状态
b. 目的状态 ~~ 问题解决者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c. 中介状态 ~~ 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初始状态到目的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的总称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对问题的知觉(认知结构的限制)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动机

&4.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一般性思维过程:与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言语
&1. 言语的生理基础
一.言语生理基础的该书:
(一).人类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
1. 人类言语活动中的听,说,读,写的生理机制.
运用词汇 ~ I.*词 ——视分析器 *音 —— 听分析器 *义 ——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
II.规则
III.说,写 ——运动分析器 ——语言中枢
2.I.思维——心理知道
II.生理机制 ——CT,核磁共振检查
(1)在大脑皮层的作半球的下额回. ——运动性言语中枢(说,写)
(2)大脑皮层左半球颞上回. ——听觉性言语中枢
(3)大脑皮层顶叶下角与枕叶上角 ——视觉性言语中枢

&2.人类言语的发展
一.人类言语发展概述
(一).人类言语发展的涵义
1.人类言语发展的定义:一个人掌握本民族语言(母语)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右利手,左利手的左右半球功能相同,左利手靠胼胝体调节功能.
(二)人类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
1.言语准备期(前言语活动期)年龄,1周岁.&关键的准备期,给予刺激(母语)使思维发展迅速.
分为3个阶段:
从0 ~ 3个月,简单发音期(声音未分化).哭是带有言语准备的活动,带有条件反射性质.
谢尔曼实验: 第一组: 针刺 (痛)
第二组: 把手脚捆起来 (难受)
第三组: 婴儿处饥饿状态 (饿)
第四组: 从高处扔下 (恐惧)
5个月开始,发出带有反射性的,类似于元音的声音
&此阶段主要教元音,教一点点辅音.对父母的言语产生反应,开始有情绪反应
6个月 呀呀学语
8,9个月 进行语音组合,有手势,对父母的指令做出反应
10个月 ~ 1岁 对父母的言语进行模仿,并对语言刺激做出积极反应,发出言语,声音,带有创造性的运用.——(不能学口吃,口吃是心理病)
注意:I.儿童生理上的成熟会促使其对言语进行早期锻炼(母语刺激),并能较好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
II.父母及其教育对婴儿发音的言语活动要做出积极反应即不可压制,并参与他.
2.初步掌握语言期(1~1.5周岁)
是说出最初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的时期,是言语发展上的质变期.思维活动是对外界事物的具体地抽象,开始用词来指代,开始具有具体的思维能力,并运用具体的抽象物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言语特点:
(1) 以词代句
(2) 以音代物
(3) 对成年人的言语有所理解,并能按指令做出适宜的和简略的反应
3.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期.
1.5~3周岁:儿童初步运用基本的语法形式,来构造短语和基本陈述句,并且是开始理解童话,故事,儿歌的时候,对儿童的语言开发最重要
4~5岁: 对复合句及复杂句理解迅速,并说出某些幽默或带有哲理性的语句,不断运用语言,语言发展非常迅速,语言发展仍不规范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概述
1.情绪情感定义
(1)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形象.(人脑~对事物加工组合~再造,创造(表象))
思维.(人脑~已,现,将事物之间,概(本质反映)
记忆(人脑~经验事物~痕迹(反映))
知觉(人脑~事物~整体属性)
感觉(人脑~事物~个别属性)
(2)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是否满足需要 :y:积极(但是,满足会引起更大的不满足) n:消极(很多时候,消极不会永远消极)
2.情绪情感的狭义与广义的解释
(1)情绪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狭义情绪:指有机体/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强烈的态度体验
b广义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情感)
(2)情感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 狭义情感:人(动物物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的,稳定的态度体验
b. 广义(包括情绪)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定义同上广义情绪)
3.需要:
(1) 定义:指个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提出情调健康人的因素(又称:人的基本动机理论)
(广义的,从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需要系统,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新需要不断代替旧的,这一循环推动了人的行为的发展.
非健康指智残的.人本主义的对象是:健康人.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躲避危险
生理需要:空气,水,事物,休息,性爱
下一层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在一定/某种条件下带有暂时性(与每个人的情况而言)
(3)需要的特征
a.生理性需要的特征
定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的行为表现
这种要求表现人的自然属性,是不能或缺的要求.
I. 生理性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人的生理机制又会导致人的生理性需要的产生
II. 必须从外界获得一定物质方可满足(精神疗法不一定有效)
III. 生理性满足的表现在外,而且有一定的限度
b.社会性需要的特征
指人在社会生活当中逐步习得的高级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I. 不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所生存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II. 主要是人的精神上的满足(高层次的)
III. 蕴藏于人的内心世界,不易外露,难以被直接觉察
IV.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相对的连续性(是受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意志力的影响)
人的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协同发展,因为它们有如下共性:
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人类消亡,则需要暂时消失.
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需要的不断发展使人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进行和发展与变化,人的需要一旦停止,心理和行为随之停止
二,情绪情感作用
1.适应功能: 情绪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
2.动机作用(即:动力作用):情绪情感是驱使人行为产生的一个动力
3.组织作用: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可影响的内容:I促成知觉选择
II监视信息的移动
III影响工作记忆
IV影响思维活动
IIV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4.信号作用: 是人机交往时的主要作用2
三.情绪情感的区别在于联系
1.情绪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I.反映的性质不同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本质的反映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求(态度)的主观体验
II.发生方式不同
人的认识过程的发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随意志努力)
情绪情感过程的发生方式不具有或很少具有随意性
联系:I情绪情感过程总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过程而产生而变化的.已产生的情绪情感又充实着人的认识活动的内容,而使人的认识过程更加深入和深刻
II.人的正确的认识活动能使人的情绪情感活动也具有正确的内容和方向.反过来,正确情绪情感使人的认识活动更加深化
2.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区别
a. 从需要的角度来区分,情绪使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脑对生理性需要的反应.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人脑对社会性需要的反应.
b. 从发生的角度来看
情绪发生得早,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得
情感得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得,是社会个体(即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得主观体验
c. 从稳定程度来分
情绪带有情景性,常在当时当地得情景下发生.
情感也带有一定情景性,但是具有稳定性,长久性.如母爱,父爱
d. 从行为表现
情绪是由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具有冲动性,直观性和明显的行为表现
情感是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相联系,很少具有冲动性,而具有内隐性.
(2)两者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情绪产生具有巨大作用,它们是同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着重描述情感的外在表现与可测量内容,而情感着重表现情绪的主观体验
四.情绪情感的种类
1.情绪情感的两级性
(1) 古代学者. 中国
外国:笛卡尔,冯特(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2) 现代心理学观点
a. 普拉特切克的情绪三位模式
b. 情绪情感状态的行为

主观性语言(可听到) 行为上的“语言”(可观察) (考虑)功能性语言
恐怖性的语言,恐惧性的语言 退缩,逃跑 防御功能
愤怒性语言 攻击性 破坏功能
狂喜性语言 占有,拥有 再生(促使此情绪情感的再生)
悲哀性语言 苦恼 重振功能
接受性语言 吸纳 合作功能
厌恶性语言 排斥 拒绝功能
惊奇性语言 警觉 定向(趋或避的反应)
2. 原始情绪(基本情绪)
不学而能的,先天的(主要针对人类)
(1)快乐:定义(目的达到时,时间短)
(2)愤怒:定义(愿望,达到愿望的行为受阻时)
(3) 恐惧(情境)
(4) 悲哀(重视或追求的事物或人)
&2.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一.表情.
1.定义: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在其身上的外显表现.一个人通过外显行为的”变化”来表现他的情绪情感
2.种类:
(1) 面部表情
(2) 身段表情(动作表情)
(3) 言语表情(音调,节速和速度)非语言
灵长类开始有表情、有情绪(禽类无表情、无情绪)
(人类是进化的结果)人的表情很多从灵长类演化过来的
达尔文关于情绪的三大原理:
1. 人类把可用的,有内在联系的表情延续下来
2. 任何情绪情感都有对立性
3. 神经系统的兴奋期对身体具有直接作用
人和动物的表情都具有传递信号意义的特点,但本质不同,人更有社会性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1.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
(1) 呼吸变化
a. 加快呼,吸的频率 ~ 情绪情感强度增加
b. 呼吸频率减缓 ~ 情绪情感强度降低
c. 变浅,变深,暂停
(2) 血液循环变化(用血管容积描述仪)
心跳(快,缓)
血压(高,低) ~ 心因性
(3)皮肤电变化(用皮电测定仪测定)
(4)脑电(用脑电记录仪)
(5)内分泌腺变化(生理记录仪)
腺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产生,调节,控制)
(1) 大脑皮层中区(通过语词来调节,控制情绪情感的产生的深度和强度)
(2) 下丘脑(快乐中区和痛苦中区)
(3) 边缘系统(整合情绪)
(4) 脑干网状结构(激活或唤醒情绪的生命中区)
&3.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 詹姆斯(机能注意心理学的创始人) ~ 兰格的情绪理论(1884~1885)
基本观点:情绪是人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知觉
情绪产生的过程
(1) 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
(2) 改刺激引起了个体的生理反应
(3) 由生理反应产生了个体的情绪活动
理论虽然由漏洞,但开创了研究人类情绪的先河.
引起知觉刺激的情境(感受器) ~~ 由刺激引起身体生理反应(内脏器官,骨髓,肌肉) ~~ 由身体生理反应而导致情绪体验
2. 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论(1927)
基本观点:
(1) 个体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差异,但个人却可以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绪
(2) 个体的生理变化较慢,而个体的情绪瞬息万变,因此生理变化不能成为个体情绪的主要来源
(3) 个体生理变化可由药物改变,但个体的情绪变化很少或不可能受药物的影响。人们不能企图用药物制造一个人的情绪体验
(4)控制和调节个体情绪系统的不是周围神经系统,而是在丘脑部位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丘脑这一中转站,把一部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那个,一部分到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内脏变化;传到大脑皮层的信息经分析,综合,产生情绪体验,传到内脏骨髓的信息产生生理活动.在此情况下,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体验与内脏骨髓的生理活动一起产生情绪
3情绪的认知 ~ 评估理论(阿诺德创立)
基本观点:人类情绪产生是由1储存在头脑中德经验以及通过表象活动所引起.
即:对刺激情形的估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活动
概括:
(1) 詹姆士.兰格理论:刺激~身体变化~情绪性
(2) 坎农.巴德理论:刺激~丘脑转换~情绪产生
(3) 阿诺德理论:情绪情境~评估(大脑皮层)~情绪产生
4.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基本观点:情绪的机制是由认知参与,认知对环境的评价,生理唤醒的评价的过程
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由外界环境决定,或由有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决定,而是外界环境刺激,有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人的认知因素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人的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验涉及与步骤
对象:大学生
方法:(1)注射肾上腺素 ~ 唤醒生理活动
(2)指导语
a. 第一组被试:注射维生素 ~ 心悸,手抖,脸发烧(热)
b. 第二组:同上 ~ 身体发抖,教发麻
c. 第三组:同上 ~ 不说结果
(1) if 情绪由生理机制引起
then 三组被试反应应该一致
(2) if 情绪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
then 三组被试反应随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3) 实验结果:情绪产生于生理,环境,认知三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情绪情感的类型
一.情绪的种类:心境,应激,激情
1.心境
(1) 定义:人的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微弱的会影响人的整个情绪活动的情绪状态
(2) 特点:
a. 非常缓和与微弱
b. 持续时间长久
c. 是一种非定向的,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有一定差异)
(3) 引起心境的原因
a. 外界环境中的一般时间 eg:工作或学习的顺利与否,人际关系上的和谐或矛盾
b. 人的世界观(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
心境有积极消极之分。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活动积极性的发挥.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沉闷,郁郁寡欢,妨碍工作,学习效率,影响人的健康
2.激情
(1) 定义:是人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2) 特点:a.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有冲动性和力量强烈
b.发作短促,冲动,但会迅速弱化,消失掉
c.通常由专门对象所引起,指向性较明显
(3)引起激情的原因
a. 由外部的各种生活或工作事件引起(主体,客观)
b. 人与人之间对立的意向(言语,表情,动作表现)或愿望所引起
c. 过度的抑制或过度的兴奋会引起激情的发生
(4)作用.积极和消极两种,有双重作用.积极的激情是人类行为的巨大推动力,消极的激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后果,个体在消极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狭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导致后悔莫及。但人的激情可以有理智(知识体系)和意志来控制
3.应激
(1) 指人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当遇到危险情境而且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发生应激.
应激状态会改变有机体的生理激活水平,特别是肌肉紧张,心率,腺体分泌,血压,呼吸,从而增加有机体活动能力来应付紧急情况
(2) 作用
具有积极,消极两重性。 积极应激状态使有机体特殊的排险防御功能,精力旺盛,活动量俱增,思维清晰,动作敏捷,推动人化险为夷,摆脱困境,消极的应激使人全身兴奋(消极应激状态)使注意,知觉范围变小,动作紊乱,长期处于此状态,会休克或死亡.
人的应激状态可以调节,与人的个性,知识经验,训练,经受的艰难困苦的锻炼,觉悟,事业心,责任心都有很大关系.
二.情感的种类
和人的社会需要,社会性评价系统紧密相连
1.道德感
(1)定义.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人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规则的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认识,理解,掌握道德规则,并把它内化乘个人的道德需要,当体验到情感对象和道德需要间的关系时,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2)表现
a. 反映一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
b. 反映周围人和集体的态度,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眷恋心,爱情.
c. 反映个体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态度:良心,羞耻心,荣誉感,自尊心
2.理智感
(1) 定义.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即在人的智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是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以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紧密相连
(2) 特点
a. 人对社会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和欲望越强烈
b. 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越执着,人的理智感越深刻(因为要有意志力参与)
(3) 表现形式
a. 对新异对象有好奇心,感到新异感
b. 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赏与高兴的情感
c. 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与惊讶感
d. 做出判断时因所需证据不足而感到的不安感
e. 对问题解答时的,坚定不移的情感
f. 对科学的热爱,在真理的追求过程中,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人的认识过程,也是推动人追求真理的强大内在动力之一.
3.美感(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1) 定义:对美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主观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务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愉悦,肯定,爱慕,满意的情感
(2) 特点
a. 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有年龄特点),是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
b. 是通过认识,评价,鉴赏审美对象的美与丑的过程而产生的
c. 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都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不同
d. 一个人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和鉴赏会产生美感体验,而且具有社会意义的对善和恶的评价也会产生美感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第十二章.意志(行动)
&1.意志概述
一. 意志的涵义
1. 定义
2. 意志过程的表现形态
3. 意志行动的特点
(1) 人类所多有的
(2) 意志对行动有发动的调节作用.发动 ~~ 推动人趋从事达到一定目标所必须的行动或行为.
(3) 意志对行动有抑制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为
4. 意志行动的表现特征
(1) 有明确的目的.意志行动与目的分不开.盲目的行动是缺乏意志的活动,一个人对目的越明确,越意识到目的的社会意义,意志越坚强,说明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2)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随意运动是受意志调节,具有一定意志方向性的运动.随意志努力~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随意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3)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困难~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标志,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目的(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客观,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2.意志行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不同动机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

冲突(心理不平衡)

动机斗争
↓(优势动机)
意志行动
动机斗争使矛盾冲突得以解决,才能确立适当的行动目的,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1) 动机斗争状况
a. 动机单一,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直接过渡到行动,不存在动机冲突
b. 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活动往往由许多交错在一起的动机而引起.有长远动机,断暂动机
c. 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多种动机发生根本性冲突和斗争.一个人只有解决这些矛盾,选择自己认为使正确的动机,放弃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动机.
(2) 确定目的
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涉及到行为目的,它是一个人行动之前预先确定的,随着动机斗争的解决.产生了确定目的的过程.动机比目的更为内隐,更能直接推动人去行动.而且,同一目的可有不同动机;同一动机也可有不同目的.
需要~动机~目的~行为
目的~动机
目的 ~ 需要
目的之间的斗争其实就是动机之间的斗争.
目的的冲突会导致心理上尖锐的冲突,心理冲突不解决会使人行动受阻活动不畅
冲突类型:
a. 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吸引,两个具有大致相同吸引力,冲突介乎两个目标之间.
b. 双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排斥,蛋必须在这两个回避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c. 趋一避冲突
被同一事物所吸引且排斥,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
d. 多重趋一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面临两种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有喜欢和不喜欢两面.这种冲突最难解决.在重大事件前往往使此种冲突.叶克斯 ~ 多德逊定律(p381)
2.行动方法与策略德选择
(1) 需要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决定策略的制定.方法的选择的因素:
a. 方法,策略水平的差异突触反应了个体意识的智利上的差异
b. 动机斗争会影响一个人行动手段,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c. 个人知识经验丰富与否,会影响方法,策略的选择
(2) 面向有效行为的计划的制定
第一,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第二,指标要有一定高度和难度
第三,制定计划时要相对果断
第四,制定计划要留一定余地
二.执行决定阶段
是意志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1. 克服困难,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困难(问题) ~ *内部困难 ~ I生理上的 II.心理上的
*外部困难
&3.意志品质
一. 意志品质的类型
1. 意志的自觉性品质(p386) 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独断性
2. 果断性
3. 坚韧性
4. 自制力
四种意志品质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组合不同,属于非智利因素
品质(情绪品质,意志品质)是内在的.言论,行动是外在的.
二. 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十三章 技能
&1技能概述
一. 技能涵义
1. 技能定义(动作机能,智力技能):通过联系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 技能特点
(1) 必须具有(某种初步知识)一定的知识,才能完成一定的活动方式
(2) 机能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技能是一个人知识(知识~头脑中的知识)的运用的结果
3. 技能重要性
二. 技能,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1) 属于不同范畴(概念)
a. 知识~书p393
既是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是社会财富,又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b. 能力p393
c. 技能,一个人在一定知识基础上,运用知识的活动方式
(2) 概括水平不同
a.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体系化
b. 技能是对动作方式及程序的概括
c. 能力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功能的概括
(3) 发展水平
a. 知识的获得很快
2. 联系.P394
三. 熟练与习惯 ~ 都是技能
1. 熟练(自动化)的
2. 习惯 也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3. 两者的区别(5电) “需~”,”意~”,”好~”,”任~”,”标~”
&2.动作技能
一. 动作技能的概述
1. 动作技能的定义
2. 动作技能的结构
(1) 连续性~非连续性维度
a. 连续性维度 ~~ 以连续的和不间断的方式来调节和矫正而得以完成的一系列动作.eg:书写某一字的动作;唱歌.
b. 非连接维度 ~~ 以特殊反应的活动来调节和完成的动作 特点:有清晰的可直接感知的始点和终点
(2) 封闭性 ~ 开放型维度
a. 封闭性维度 ~~ 是一种内部的反馈系统(大脑皮层 转换 骨络,肌肉)
指不参照环境因素,完全借助于肌肉运动的反馈信息来实现的动作
b. 开放式维度 ~~ 式一种外部的反馈系统指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变化来实现的动作.
(3) 精细 ~ 粗大维度
a. 精细维度 ~ 指运用手腕关节与手指小肌肉的活动来完成的动作
b. 粗大维度 ~ 运用大肌肉或全身性肌肉活动来完成的动作
(4) 简单~重复维度
a. 简单 ~ 对较少刺激量进行加工处理和做出较少反应活动的动作
b. 重复 ~ 对复杂的刺激加工处理并通过一系列复杂反应活动来完成的动作
动作技能分类与实例
连续性 非连续性
封闭的 唱歌,跳高 口语,射箭
开放的 开汽车,打乒乓(球类运动) 拍苍蝇
二. 运动技能的形成
1.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联系过程)
(1)动作的认知阶段
a. 从感知到思维的活动阶段
b. 通过自己来观察他人及他人指导下的动作练习阶段
c. 在人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
特点 I.最初,学习者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只局限在个别动作上
II.动作的协调性很差,不稳定,有许多多余动作.
III.能初步运用反馈的信息,但非常有限
(2)动作之间的联系阶段(内在,在头脑中,学习者必须通过练习,在人脑中把动作的表象逐步建立并结合起来.把个别动作联系,起来形成连贯动作
特点: (1)动作间建立联系使视觉的作用逐渐减弱,肌肉的运动感觉调节作用逐渐加强.
(2)开始能用来自效应器的反馈信息来调节动作(自己调节)
(3)局部动作综合为更大范围的动作,多余动作开始消失
(4)能自己发现和矫正错误动作,自己来综合连贯动作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生理机制 : 动力定型,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动力定型,各个动作联合成为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成为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特点: I.多余动作和紧张心理解除
II.根据内外反馈信息灵活地准确完成动作
III.几乎不需意识控制
2.运动技能形成地个别差异(独特表象/动作组合过程导致)
(1)(行为)控制从有意识向无意识地转化运动
a. 言语指导
b. 个别动作意识支配地程度
c. 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利用线索变化
a. 利用物理线索状况
b. 运用动作错误线索的状况
(3)控制动作方法的变化
a. 最初依靠外反馈来控制(多为:视觉)
b. 通过记忆中的”表象”来控制动作方法
c. 通过运动的程序(动力定型)来控制动作方法
(4)动觉的反馈作用加强(从不熟练向熟练过渡)
(5)最后,形成:协调的运动模式
&3.练习
一.练习概述
1.练习的定义
以掌握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的所进行的反复操作的心理活动过程。
练习是技能形式的基本条件。 联系带有目的性,而非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来完整,提高。
2.练习的认知结构变化:通过练习,
(1) 使图式与图式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掌握某种动作方式思维方式,完成某种任务。
(2) 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来调节自己的动作方式或思维方式。
3.练习曲线(学习曲线)
(1) 定义: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种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和思维活动效率变化的图解。用于说明技能形式,发展的结果。
(2) 从练习曲线中可了解的内容
a. 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智慧能力上的差异
b.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特点与个别差异
c.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或思维活动的效益,速度和准确性变化
(3) 练习曲线的量的指标
a. 测定某一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动作量
b. 确定某一动作练习所用的时间,从而了解人与人在智力上的差异
c. 计算单位时间内错误动作的发生率
d. 练习曲线类型
(i) 上升型
(ii) 下降型
(4)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共同特点与规律
a.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有四种基本趋势
A:技能形成初期,效率急剧上升;随练习增加,效率趋于缓和。Eg:学英语
B:技能形成初期。成绩上升非常慢,一定时间后,效率急剧上升。Eg:自行车
C:最初非常慢;达到一定次数后,效率很高;再练习下去,效率又下降. Eg:运动员
D:开始,平稳上升,后来停滞甚至下降,最后又上升。
b. 四种基本趋势的原因
(i) 学习任务的难易
(ii) 人脑中的认知结构
(iii) 学习者之间的能力差异
(iv) 学习者的经验与动机
c. 练习起伏规律
(有上升有下降)
(i) 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使成绩起伏
(ii) 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变化 eg:注意力,情绪
(iii) 高原现象(高原期)
一个人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成绩暂时停滞的现象
原因:
第一, 注意分散,兴趣下降,疲劳,厌倦及意志品质较弱
第二, 练习过程中,需要从新的认知结果代替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但一时又无法改变
特点:
第一, 开始阶段,进步快,中间有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滞期
第二, 总趋势向前,但进步缓慢,有时还会退
第三, 已达到生理极限或心理极限
&4.认知技能
一.认知技能(智利技能,心智技能)
1.定义
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智利)活动方式系统
2.认知技能的特点。(从对象,方式,结构来看)
(1) 对象:观念性,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这些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映象——生理基础是痕迹,即暂时神经联系。
(2) 方式:内潜性,在人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外部很难觉察的思维活动方式
(3) 结构:简缩性,把完整的东西压缩。简化,高度省略,因此难以使人觉察其活动的全部过程(表现是“自动化”的)
二.认知技能形成的阶段
1. 五个阶段(P433)
2. 结果:(1)陈述性“知识”——可用语言交流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不太能用语言表述的“知识”
3. 产生式系统——程序性系统的表达式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概述
一.个性涵义
1. 个性的定义 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 个性特点
(1) 整体性(多层次)多维度们,多水平上的总和(遗传,知识经验,年龄)
(2) 独特性(个体性)
(3) 稳定性(一旦形成,不能或很难逆转
(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3. 个性组成部分
(1) 个性(心理)倾向性
a. 定义:一个人对显示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
b. 组成成分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中学初二是世界观发展,高中是世界观成熟)
(2) 个性心理特征(独特)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定义: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
二.个性倾向性——需要
1. 需要的定义: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 需要的特点
(1) 需要是人的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 需要永远和人的活动相联系
(3) 具有永久的动力性(需要永远不会完全满足)
(4) 需要来推动了人的意志力的发展
(5)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3. 需要的分类
(1)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a. 生理需要 ——个体为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b. 社会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a. 物质需要 ——钱(商品货币)
b. 精神需要(认知需要 ——追求真理)审美需要。交往~,道德~创造~等)
4. 需要理论
(1) 革命导师的需要观
a. 马克思: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b.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我国现在是根据恩格斯的理论)
c. 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d. 马克思的共产注意社会社会人的需要:
劳动需要,自由个性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 西方心理学家的需要观点
a. 勒温的需要理论
“场”的观点(拓扑心理学)
(i) 客观的生理性需要
(ii) 准需要(心理上)
b. 默里的需要观
(i) 基本需要(生理性需要)
(ii) 次级需要(获得知识经验),保存知识经验,成就,交往
c. 麦克莱兰的需要观
(i) 生理需要
(ii) 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利,合群)
d. 阿尔德夫德需要观
e. 马斯洛德需要层次理论
(i) 需要层次(见第十一章,第1节笔记上德图)
(ii) 理论特点
第一, 人的需要层次化(系统)
第二, 寻找到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源 需要 ~ 动机 ~ 行为
第三, 明确了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不同
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身体健康,职业安全),生理性需要
行为表现十分明显
成长性需要——行为表现非常隐蔽,内隐
&3.动机
一.动机概述
1. 动机的定义
需要 ~
需要 → 动机 → 行为(是一系列动作的有机组合)→目标(目的)
推力,推动行为产生
能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和理想
2.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外在)
(1) 内在条件:“需要”
个体因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人的动机,因为需要是动机的基本条件之一。
(2) 外在条件:环境
个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刺激,既有自然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统称“环境”。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统称“诱因”(心理学上)。
二.动机的功能
1. 激发。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作),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更易于反应。
2. 选择和指向。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一定的对象。
3. 维持和调节。
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若活动已达到目标,由动机来终止这种活动;若未达到目标,动机就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来达到这种目标。
三.动机分类
1. 按动机起源分:
(1) 生物性(生理性)动机
(引发点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程度上的差异
(2) 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里需要)
社会性动机:高层次 ~ 成就动机(满足自尊的需要)
交往动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低层次 ~ 好奇
探索
操弄
2. 以动机内容的性质分(需要内容)
(1)高尚动机
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须是从(社会行为准则)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
(2)卑劣动机
损害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的或损人利己的动机
3. 动机的维持作用时间和影响范围来分
(1)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 追求的目标促使人努力工作,学习,对行为的影响非常广泛
(2) 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 当前的目的,带有应付性行为。
主要动机,次要动机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一个人的行为既受短暂动机影响,又受长运动机制制约。
&4.兴趣
一.兴趣概述
1. 定义(P474)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绪色彩的表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伴随一种积极的体验;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时,往往伴随消极的体验。
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2. 兴趣与爱好,好奇的区别
(1) 爱好是一个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好的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确,稳定。
当兴趣发展成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时,便成为爱好。
(2) 好奇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好奇心是一
个人兴趣的先导。
区别:
(i) 好奇心广泛,深有明确方向,对一个人而言,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事物都可引起好奇。
(ii) 好奇心容易满足,一般由疑问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随后消失。兴趣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便是由它产生,也不会因它的解决而消失,相反兴趣会更强烈。
二.兴趣分类
1. 按内容分
(1) 物质兴趣,eg:衣,食,住,行
(2) 精神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对科学,文化,艺术,交往的兴趣。
2. 按兴趣的倾向性分
(1) 直接兴趣。eg:跳舞,影迷,球迷
(2) 间接兴趣(对学生而言最重要)
特点: (i)对正在从事的事不感兴趣,而对它的结果感兴趣
(ii)产生直接兴趣的人,不需多少意志努力;产生间接兴趣需意志努力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可相互转换,没有很大区分。
3. 按兴趣的持续时间分。
(1) 短暂兴趣
(2) 稳定兴趣
前者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相联系,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后者不会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所以,只有一个人的稳定兴趣会给人的个性打上烙印,成为一个人活动的特点,使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
三.兴趣的品质
一个人稳定的特质。
1. 兴趣的广度(——纵向与横向)与兴趣中心
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广泛程度
范围小:兴趣狭窄 —— 易自闭,生活单调
范围大:兴趣广泛可促使个性全面发展。
兴趣中心:不管有多少兴趣,总有一个核心兴趣,其他兴趣围绕着它,共同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
对教育尤为重要,对培养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兴趣稳定与兴趣转移
兴趣稳定是一个人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促使一个人深入钻研某一问题,来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相联系。
兴趣的转移,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的兴趣消失,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
(i) 以高层次为背景 eg:初中到高中后
(ii) 以低层次为背景(客观原因)
3.兴趣效能
指一个人的兴趣倾向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兴趣效能,行为积极兴趣与消极(或被动)兴趣。
消极(或被动)兴趣使人处于一个静止状态,不能成为一个人推动自己行为活动的动力。不能产生兴趣效能,也称为不良兴趣品质。积极兴趣不停止在一个状态,不断对动人的活动,成为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新区品质。

见书上P482开始—— &5.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是一个人最高的心理倾向
一.理想
1. 定义
2. 分类
二.信念
1. 定义
2. 形成方式
三.世界观
1. 定义
稳定的世界观形成与高二以后,高二之前不稳定。
第十五章 气质
&1.气质
一.气质概述
1. 气质的涵义
(1) 定义(p49)
动力特征(表现出来的)。
a. 心理过程方面的心理特征
强度(情绪,意志努力),速度和稳定性,指向性(内向,外向)
b. 同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在不同活动中表现相同
一个人的气质特征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气质带有先天性
气质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二.气质的理论
1. 气质的体液说(最早的,但是不科学的)
四种体液平衡,协调则健康;
四种体液在不同人身上比例不同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活泼 急躁 稳重 忧郁,敏感
2. 气质的体形说
3. 气质的血型说
4. 气质的激素说(内分泌)
5.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科学的气质学说)俄国,巴埔络夫
&2.气质的生理基础
一.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1. 高度(中区)神经活动过程
(1) 兴奋活动过程 —— 激发有机体活动
(2) 意志活动过程 —— 控制
2.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
(1)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刺激的程度(幅度)
持续时间
(2) 平衡性
由兴奋过程(抑制过程)转向抑制(兴奋)过程关系
(3) 灵活性
由兴奋抑制的速率
二.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 气质的生理基础
强型:平衡:灵活 ~ 多血质
不灵活 ~ 粘液型
类型 不平衡 ~ 胆汁质

弱性:抑郁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气质表现。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特征
&3.气质类型 —— 测量时要考虑的方向
一.气质类型的特征
1.感受性 感受性最强的是抑郁性
2.耐受性(持续时间)
3.反应敏捷性
4.兴奋性
5.向性
6.可塑性
&4.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1. 气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1) 积极的气质特点 ~ 促机智力发展
(2) 消极的气质特点 ~ 阻碍智力发展
(3) 气质的特点会影响智力活动方式
二.气质对教育工作(教育与教学,教与学,人与人的关系)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因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
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十六章。性格
&1.性格概述
一.性格涵义
1. 性格的定义
(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内容)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通过意见,看法,评价,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最重要方面。
对现实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与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并且,这种不同是稳定的。暂时的,偶然的,情景性的表现都不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受环境影响多,有道德评价意义。
(p527)
性格特征有优劣好坏之分。
2.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区别:
(1) 性格和气质的性质不同
性格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更具有社会特点,在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与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
气质更多地受先天因素影响,更具先天特点。在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与人的气质无大差异。
(2)生理基础不同
气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强的平衡的灵活的4种etc)气质的这种心理特征是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的不同而不同气质具有很大稳定性。
性格: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合禁”。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形成种起最重要作用。性格的生理基础的核心: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联系:性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之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外界生活环境
气质会影响一个人对待生活事物的态度,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征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但气质最终不能决定性格,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2.性格结构
一.性格特征。
1. 性格特征分析
p53.(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a. 一个人与对他人,社会,机体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
b. 与对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
c. 与对自己有关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P531.
a. 对自觉确立目标的性格特征
b. 对达到目标过程中控制(调节)水平的性格特征
c. 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学习,追求目标达到)
d. 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a. 情绪强度特征
b. 情绪稳定性特征
c. 情绪持久性特征
d. 主导心境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a. 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b. 记忆
c. 想象
d. 思维 (p533)
2.性格特征的特点
(1) 性格特征的整体性
每个人性格中都包含着许多特征,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
(2) 性格特征的复杂性
a. 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内部,就成为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将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b. 人的行为方式与其稳定态度之间与并非一一对应。
c. 性格特征的完整程度存在着差异性在各种场合行为一致 —— 性格完善有的人,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性,完全依照个人感觉。—— 性格不完善。
(3) 性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合可塑性
性格稳定性取决于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态度越坚定,作为态度的基础的核心,即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就越紧密,行为特点也就越稳定。
性格有其稳定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去适应它,所以要求性格
有其变通性。如果一个人性格中存在着不适应环境的地方,就要作调整。有些性格特征的改变是被迫的;有些则不然,这主要因为有的人的预见性,超前意识。因为健全的完善的性格特征是在性格的可塑过程中形成的。
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遗传,环境,成熟,教育这些因素是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遗传有影响,但不如环境教育的作用
(1) 遗传因素
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在性格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们,但受其影响较小,主要由一个人成
长的社会环境决定。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a. 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的态度
有责任感的父母能按社会需要来塑造孩子的性格,并创造良好条件来促进良好性格的发
展。有些纵容型的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性格的培养。Eg:高学历,白领的家庭中的子女八成有孤独症,三岁之后成为自闭症,最终将导致智力下降。
b. 家庭氛围
和睦家庭 —— 孩子性格相对完善。
严厉家庭 —— 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走上犯罪道路)
死气沉沉的氛围 —— 待人冷淡,对事物失去兴趣,会形成及其消极的性格特点。
c. 出生顺序 长子 ——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性格上偏保守,不善表达情感,进取心不强。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入学年龄有很大关系
在学校中,初二到高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从而影响到自己特点性格的形成。学校
,班级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同伴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的重要因素。
逐渐形成关心人,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4) 社会时间的影响
人不仅受环境影响,也主动地反作用于环境,对性格起决定作用地不是环境本身而是
人与环境地相互作用。
&3.性格理论
一.简单类型说
1. 陪因的性格机能说。
智力,情绪情感,意志
按三者何种占优势,分
智力 —— 理智型 ~ 以理智来衡量周围一切
情感 —— 情绪型 ~ 为情绪左右
意志 —— 意志型 ~ 自制力强,目标明确
2. 荣格的内、外倾说
(1) 内向型:心理活动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活动,由自己的心理来支配自己的活动
(2) 外向型:主要由外界事物引起,影响,支配自己的活动
3. 阿特金森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主要根据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及认识活动的启示来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1) 场独立型:其认识是从其本人的储蓄信息为参照体系。 ——学理科多
(2) 场依存型: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 ——学文科多
二.复杂类型说
1. 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人的人性格差异除向,外向外,还有两种)
人与人的性格差异(独特的)表现在:
内向/外向
(稳定/不稳定)稳定性:一个人对某一类事物的行为的变化情况
求实性:一个人是否按逻辑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地行为。
(1) 内向稳定而求实型。
(2) 内向稳定而不求实型
(3) 外显稳定而求实型
(4) 外向稳定而不求实型
(5) 内向求实而稳定。
(6) 内向求实而不稳定
(7) 外向求实而稳定
(8) 外向求实而不稳定
2. 斯普兰格地文化价值观说
(1) 理论价值 —— 理论型
探索事物本质为人生的最大价值能冷静地观察事物,追求自己地理想。
(2) 宗教价值 —— 宗教型
大多以上帝作为自己地信仰来左右自己的形式方式,态度。
(3) 社会价值 —— 社会型
善于与人交往,追求帮助别人为自己的最大追求
(4) 权利价值 —— 权利型
以掌握权力为自己追求的最高价值,有强烈的支配欲
(5) 经济价值 —— 经济型
以谋求经济利益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从事一切活动都从追求经济利益出发
(6) 审美价值 —— 审美型
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不太注重自己的识记生活,以自我满足感为人生的行为目的。
三.特质说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
(1) 人格特质的定义
个体反映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一般化了的仅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人格特征主要由遗传与环境决定,具有指挥人行为的功能
(2) a.共同特质。
由人们生活的共同环境造成的。
反映的是社会的习俗和标准,并随社会习俗,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而非个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质。
b.个人特质
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
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区别的主要特质,它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
首要特质。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性格
主要特质(中心特质)。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又彼此有联系的特质的组合。
次要特质 在特定场合下,表现出来的不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2.卡特尔人格因素说(16种特质)——人格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1)人格特质的涵义
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只有,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2)人格特质的分类
a. 表面特质:由一些相互联系的特质组成,但不稳定不持久,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不反应一个人心理的实质
b. 根源特质:是单一因素的特质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并制约表面特质
3. 吉尔德的特质论
(1)人格特质涵义
所谓人格特质是一个结构层次,其中最基层的特质叫基倾。
(2)人格特质种类:
a. 上层特质 i.情绪稳定性 ——需要(态度)
12种(p549) —— ii.社会适应性 ——能力(活动方式)
b. 下层特质 iii.向性指标 ——气质(心理活动)

第十七章。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涵义
(1) 定义: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 活动 → 活动效率,活动结果
能力 —— 造诣
潜能(通过教育,训练才能表现出来)
(2) 能力,知识的关系
a. 区别
b. 联系 (p588)
2.能力种类
(1)按倾向性
a. 一般能力(智力)
c. 特殊能力
(2)按功能分。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3)按活动性质分
a.模仿能力/ a.晶状能力(遗传,天赋)
b.创造能力/b.能力(随年龄增长,受环境影响)
图(略)
二.能力结构(p596)
1.独立因素说(IQ) —— 非常片面
2.二因素说 G因素 —— 普通能力
S因素 ——特殊能力
3.多因素说(群因素说)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说(p600_
a. 内容:视觉,听觉
b. 操作
c. 产品
三.能力的发展
1.智力发展。
(1) 贝利。一般人 0~26岁→36岁↘
(2) 沙因。 0~35岁→60岁↘
(3) 韦克斯勒 0~34岁→60岁↘(缓慢下降)
2.影响因素(p616)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P624)
1. 能力的类型差异
2. 发展水平的差异
3. 能力发现的早晚差异。(p642) 早慧,大器晚成
五.智力测验
1. 智商测验(1~16岁)
量表 心理年龄(MA) 实际年龄(CA)
(1) 2个月
(2) 。。。
(3) 。。。
(4) 。。。
(5) 。。。
(6) 。。。
通过,再作另一组IQ=MA/CA *100,对成人不科学
2. 离差智商测定。
IQ=100+15Z Z=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