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习方法

六位心理学专家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

作者  |  来源于《人民日报》 2004年03月23日 第五版  |  编辑于2008/8/18 22:41:53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后果多指向内部,极端的就出现自杀、自残等

  记者:毫无疑问,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那么,您认为,由此会诱发大学生哪些心理问题?

  方俐洛:确实,大学阶段承受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其心理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和脱离群体,易于沉迷网络、录像等。这种人格禁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据我们调查,1/4—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申继亮: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没有认同感,而大学时期是需要得到认同的。

  蒋奖: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爆发率。每个班都有一两名学生存在人格缺失,2001年有资料显示中度症状者占大学生人数的10%以上。但像马加爵那样指向外部的还是极少数,更多地会指向内部,如自杀、自残等。

  大一最关键。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要敢于承担责任,应该建立一个宿舍、年级、学校、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

  记者:置身重重压力包围中,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救援是不可或缺的。

  蒋奖:大学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分数,毕竟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四年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应该出台一套辅导计划来帮助他们意识到大学和中学的不同。

  记者:马加爵收集了“忍”的字画,说明他意识到自己性格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最终却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当心理抑郁到一定程度怎么办?

  方俐洛:自己是无助的,要依靠心理医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所以教育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大学生都应选修心理健康课程。

  车宏生:学会调适自己,适应规则。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要敢于承担责任。

  蒋奖:善于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失为扭转抑郁状态的途径。如想到自己还可以帮助更无助、更贫困的人,慢慢地就可能拥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

  申继亮:一个学生真的压抑了,一件小事会在其自身心理不断放大。对此,首先要想到找心理医生,不要积怨。应该建立一个宿舍、年级、学校、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

  记者:如果看不到压抑的现实有改变的迹象,毁灭或自毁就是必然的?

  蒋奖:这时来自同学间的帮助非常重要。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应更关注这些同学。但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心理健康知识,也就谈不上帮助别人。

  樊富珉: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些成长背景欠佳的学生尤其需要关注。在一定的环境下,极度自卑的学生会用超常态的方式来表现自尊。

  同学之间应该尊重差异,学会欣赏独特性。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排挤和歧视时,行为容易冲动

  记者:马加爵说自己努力想和周围的同学处好关系,但多遭遇嘲笑和冷漠,如何尊重自己不喜欢的人并与之相处?选择不接触或躲避?

  申继亮:不少国家不提倡特殊教育,而提倡全纳教育,即个体间无优劣之分,只是个性差异而已。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应贯彻。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排挤和歧视时,则容易行为冲动。同学之间躲避不是办法。

  樊富珉:相互之间应该学会欣赏独特性。

  记者:关心人、尊重人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同学之间应该努力做到让强者有心,弱者有力。

  邹泓:冷漠和敌意让人产生逃避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这种观念要从小教育、渗透。当然,如缺乏这样的教育,一旦碰到不如意,反社会性就会增强。

  学校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

  记者:很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它们真的在发挥作用吗?从教育的角度说,我们还应该做哪些努力?

  樊富珉:现在许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大多形同虚设,只等学生上门咨询。我们应该主动出击。现在清华大学等学校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做一次心理健康筛选,发现有抑郁、自卑倾向者会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重在预防。

  方俐洛:学校首先要发现这类学生,大学要设立心理档案。

  车宏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主要是教育问题。相应地,社会评价指标也不能光看学历、知识,还要考察其人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蒋奖: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有心理咨询机构。一些学校还把心理咨询机构看作思想政治工作,由一些政工干部坐堂,成了摆设。

  邹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学校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的帮助,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同时要让老师和大学生都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记者:班主任、辅导员、科任老师如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郁闷?

  邹泓:现在很多大学生不能有效应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压力,学校应该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指导。目前很多思想政治课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相距很远,应该有针对性地告诉他们如何自我调适。

  记者:贫困加剧了心理不健康?用孤僻和冷漠来掩饰贫困的尴尬是人的一种自然选择。这时候应如何面对?

  邹泓:不能这么说。农村孩子多朴实,邻里关系很亲密。只是上大学后,他们适应城市环境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困难多一些,挑战大一些,但这和他们的心理健康没什么关系。

  樊富珉: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相对贫困,视野相对狭窄,因此,辅导员和科任老师要多关心他们。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因为这群学生比较敏感,有时不恰当的特殊关怀反而会触发其自卑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比其他群体严重,媒体不应不负责任地炒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紧迫。很多心理热线从业者都没有专业知识

  记者:除了个人、同学和学校的努力外,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应该为大学生心理救援提供些什么?

  邹泓: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是精神病人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国外有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旦发生空难、火灾等事故,专业辅导人员就参与救助。目前,社会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如青春热线、女性热线等都还太少,很多从业者缺乏专业训练,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显紧迫。

  方俐洛:早期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如父母和邻里认为不爱说话的孩子就乖巧,这种家庭和社会评判是偏颇的。初期的这种教育容易使孩子走向内向、自闭。如从马加爵写的绝命书看,所陈述的都是小时候的事情,长大后的事情没怎么触及。他不是没有长大,而是不愿长大。

  记者:最近某电视台推出以马加爵为原型的《狂魔落网记》新闻故事节目,还有消息说有导演准备以此为原型拍电视剧,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邹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比其它群体更严重。虽然有些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为数极少,整体上并不比社会其他人群问题更多。媒体不应不负责任地炒作。

  【专家简介】

  方俐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 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樊富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饶文靖 )

  《人民日报》 2004年03月23日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