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社科论丛

『三权分立』的价值机理

作者  |  来源于好汉网  |  编辑于2010/7/9 7:22:36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独裁者的产生,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这一学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

  这种民主政治思想肯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就其价值机理进行具体分析。

  一、价值观的本质与客观目的

  观念是人类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或主观意识,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价值特性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

  总之,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事物的价值率,以引导和控制人对有限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增长率。

  二、价值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特性、劳动价值特性、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特性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产出的价值量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用P来表示。

  根据统一价值论所提出的最大价值率法则选择倾向性法则 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低,则人决不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相反,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少的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只需付出极少的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高,则人照样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主观价值率,即

  主观价值率:事物的客观价值率P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用ω来表示。

  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特性,那么,主观价值率必然是价值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决定和制约着价值观中的其它内容,它是价值观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些人之所以重视某一事物,就是因为他相对于别人对该事物具有较高的主观价值率;有些人之所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反映长远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低,对于反映眼前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高;有些人之所以能够为了理想和事业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对于理念和事业的主观价值率要大于其人生的主观价值率;等等。总之,人们的价值观情况(即对于所有事物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情况),均可采用主观价值率的形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主观反映值(即主观价值率)是价值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都会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观念,即形成一个主观价值率,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由许多的主观价值率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给出价值观的数学表达式。

  价值观矢量:主体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即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该主体的价值观矢量,用W来表示,即:

  ={ω1,ω2,ω 1

  由于价值形式是多层次的,因此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观念体系,可用价值观矩阵来描述。价值观矢量或价值观矢量矩阵统称为价值观。

  四、合成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不同的人类主体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根据人类主体的不同,价值观又可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种基本形态,其中,集体价值观是由集体各成员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合成而来,而社会价值观又是由社会中的各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合成而来。

  合成价值观:设集体是由个人C1C2…CN所组成,则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称为该事物的合成价值观,用WC来表示。

  集体价值观通常并不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但必定与各成员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证明(从略):

  WC=∑WCi×Si 2

  其中Si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对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称为价值观影响权数。

  五、影响权数的三种典型状态

  1、极端民主状态。当集体中所有个人的影响权数相等时,即Si1n,则

  WC=∑WCi×∑∑WCi 3

  即集体价值观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民主状态。

  2、极端集权状态。当集体中只有一个人的影响权数为1,而其他成员的影响权数均为0时,设(S11Si0i≠1),则

  WC=∑WCiWC1 4

  即集体价值观只取决于某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集权状态。

  3、一般状态。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领导者或统治者的行列;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小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被领导者或被统治者的行列;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等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平民自由人的行列。

  六、影响权数的几点说明

  关于影响权数,有几点说明:

  1、当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集体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之代数和等于1(即∑Si1);当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集体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之和小于1(即∑Si1)。

  2、外来因素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集体总会归属于一个或若干个更大的集体,因而其价值观总会受一个或若干个更大集体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集体总是与其它集体或个人存在一定形式的社会关系或利益联系,因而其价值观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它集体或个人的影响。

  3、影响权数可分解为正式影响权数和非正式影响权数两个分量:正式影响权数就是集体正式地、公开地、明确地、主动地赋予某个人的权力,通常由这个人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所规定的权力与职责来决定;非正式影响权数是集体非正式地、非公开的、模糊地、被动地认可这个人对于集体决策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影响来决定,如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织密的社会关系网等,使这个人通过影响集体其它成员(特别是老上级、老同事、老部下、亲戚、同学、朋友等)的价值观,从而间接地影响集体的价值观。

  七、权力的价值本质、精确定义与基本特征

  权力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理论界对权力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社会学认为,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许多心理学家视权力为人们行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动机;还有人认为,权力就是一种与理解的预测行为特别有联系的动机。这些定义均没有揭示权力的真正本质。

  价值是人类一切社会事物的核心内容: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如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关系。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并充分地利用各种价值资源,这就需要人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权力的根本目的,由此可得。

  权力的价值本质: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资源的能力。

  统一价值论实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或劳动价值)价值量之间的统一度量,且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主体无论是对那一种形式的价值资源进行影响和制约,都可以采用以能量为统一度量单位的价值量来描述其影响和制约的程度。

  根据权力的价值本质,对权量和权力进行如下精确定义:

  权量(又称制约权量):设事物的价值量为Q,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数(或影响权数)为Si,则把Si×Q定义为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量,即

  Qp= Si×Q 5

  权力(又称制约权力):设事物在单位时间所释放的价值量为U,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数(或影响权数)为Si,则把Kp×U定义为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力,即

  Up= Si×U 6

  其中,Up= Qp /TU = Q /T0≤Si≤1

  权力反映了主体对于价值资源的使用方向及使用规模(或流量)所进行的影响和制约程度,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主体的制约权数越大,其权力就越大;

  2、被影响和制约的主体的力量越大,影响和制约主体的权力就越大。

  3、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其他主体的价值资源,一般总是朝有于主体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投入的,在没有其它方面的制约的前提下,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价值资源总有当成自己的价值资源来看待。

  4、被制约主体与制约主体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相关性或利益从属性。

  八、权力行使的客观要求

  权力是集体赋予一个人(或少数人)用以能动地支配集体价值资源(包括人、才、物)的能力。显然,一般情况下,集体赋予一个人支配价值资源的权力,主要是因为集体信任或依赖这个人,其客观目的在于要这个人能够有效地按照集体的意志,根据集体的利益要求来支配集体所拥有的价值资源,从而为集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使这个人享受某种特权。

  然而,集体的意志、集体的利益要求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呢?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目的在于指导人行为和思维,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价值资源,并使其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反过来,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为了对事物采取正确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大胆地坚持和有效地运用这种价值观。总之,主体的意志与愿望必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主体的利益要求必须通过这种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运用才能得以维护和满足。

  由此可见,集体的意志、集体的利益要求通过集体的价值观来体现。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地体现集体的意志,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集体的决策者、执行者必须在集体价值观的指导下和监督下行使权力,并按照集体价值观来评判决策者、执行者的权力使用的最终效果,这就是集体对于权力行使的客观要求。

  九、权力行使过程的两种制约力

  一个拥有权力的人通常会同时受到两种价值观的作用,一种是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另一种是当权者所代表(或代理)的集体价值观。其中,个人价值观将会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个人的意志与愿望,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利益要求(即私心);集体价值观将会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与愿望,要求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即公心)。其结果是,这个拥有权力的人在其权力行使过程中实际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通常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之间,即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同时对实际价值观产生两种引力。第一种引力就是私心力,即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其实际价值观的引力;第二种引力就是公心力,即当权者所代表的集体价值观对于其实际价值观的引力。

  也就是说,权力行使者在个人价值观的吸引下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集体价值观,从而使集体的利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同时,权力行使者在集体价值观的吸引下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个人价值观,使个人的意志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折扣,使个人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1、私心力。私心力来自于被授权者,当权者(即被授权者)在自身价值观的作用下,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将会自发地使自己的实际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尽量保持一致,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自身谋取利益。

  私心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集体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度。一个人的品德越高尚,他所追求的价值层次就越高,由于较高层次的价值往往具有较高的共享性和利他性,可以较多地兼容他人的价值,较多地兼顾他人的利益,其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一致性就越高,私心力就越小。反之,一个人的品德越低俗,他所追求的价值层次就越低,由于较低层次的价值往往具有较高的独享性和排他性,从而较少地兼容他人的价值,较少地兼顾他人的利益,其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就越高,私心力就越大。

  2、公心力:公心力来自于授权者,集体(即授权者)通过采用任免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等手段对当权者的实际价值观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当权者的实际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尽量保持一致,从而确保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公心力的大小取决于各种机制的价值约束力度。各种机制的约束方法可以归结为两条:当权者的实际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大,当权者所遭受的价值损失(或处罚)就就越大;当权者的实际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小,当权者所得到的价值收益(或奖励)就越大。

  十、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

  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思想、决策和行为都是在相同的价值观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即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和利益承担者属于同一个人。然而,对于集体来说,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和利益承担者这三者往往不一致,分别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即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和利益承担者分别在不同的价值观控制之下进行决策、决策执行和利益承担。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客观因素(决策者的智力因素或社会的环境条件等)的前提下,决策者未必完全代表利益承担者进行决策,总会因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决策者的实际价值观与利益承担者的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同样,决策执行者未必完全按照决策者的本意执行决策,总会因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执行者的实际价值观与决策者的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为此提出如下概念:

  利益价值观:集体的利益承担者所实际拥有的价值观,称为利益价值观。

  决策价值观。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利益要求进行决策,决策价值观就是决策者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决策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行为价值观:决策执行者在执行决策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利益要求执行决策,行为价值观就是决策执行者主体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决策执行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在理想状态下,集体的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保持完全一致,此时,决策者能够在主观愿望上(客观上的失误除外)完全地、准确地代表集体的利益要求进行决策,而不受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决策执行者能够在主观愿望上(客观上的失误除外)完全地、准确地代表集体的利益要求来执行决策,而不受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决策体制、决策执行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性,任何集体的利益承担者、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即集体的决策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利益价值观,集体的行为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决策价值观。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由于决策体制、决策执行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性,决策者所代表的利益价值观与其实际所拥有的决策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决策者必定会出现一些决策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从而造成部分集体利益的损失。同样,集体的决策执行者(即行为者)所代表的决策价值观与其实际所拥有的行为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也会造成部分集体利益的损失。

  显然,集体的决策价值观与利益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集体出现决策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集体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同样,集体的行为价值观与决策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集体出现行为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行为失误所造成的集体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因此,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应该尽量使其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与行为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该集体的决策失误率和行为失误率达到最低限度,才能确保该集体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国家利益价值观、立法价值观、行政价值观和司法价值观

  国家是由无数个集体所组成,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由于个人的价值观相对于集体价值观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更差的连续性和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个人的智慧相对于集体的智慧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通常情况下,国家的利益和命运不能操控在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手中,国家的权力应该进行科学的分割。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将国家权力分割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对于国家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国家的所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行为都是在相同的价值观的控制之下进行,此时将具有最大的价值效率。然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国家的立法者、行政者、司法者和国家的利益承担者分别在不同的价值观控制之下进行立法、行政、司法和利益承担。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客观因素(决策者的智力因素或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等)的前提下,立法者未必完全代表国家的利益承担者进行立法,总会因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立法者的实际价值观与国家的利益承担者的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总会或多或少地向自身价值观偏移;同样,行政者未必完全按照立法者的本意实施行政,总会因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行政者的实际价值观与立法者的实际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同样,司法者未必完全按照行政者的本意实施行政,总会因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行政者的实际价值观与立法者的实际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为此提出如下概念:

  国家利益价值观:国家的利益承担者所实际拥有的价值观,称为国家利益价值观。

  立法价值观。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价值要求进行立法,立法价值观就是立法者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立法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行政者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价值要求执行法律和实施行政,行政价值观就是行政者主体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行政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司法价值观。司法者在进行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价值要求进行司法,司法价值观就是司法者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司法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在理想状态下,国家的利益价值观、立法价值观、行政价值观和司法价值观保持完全一致,此时,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都能够在主观愿望上(客观上的失误除外)完全地、准确地代表国家的利益要求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不受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立法体制、行政体系和司法体制的不完善性,任何国家的利益承担者、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即国家的立法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国家利益价值观,行政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立法价值观,司法价值观也会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立法价值观。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由于立法体制、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的不完善性,立法者所实际拥有的立法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立法者必定会出现一些立法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从而造成部分国家利益的损失。同样,行政者所实际拥有的行政价值观与立法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些行政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也会造成部分国家利益的损失。同样,司法者所实际拥有的司法价值观与立法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些司法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也会造成部分国家利益的损失。

  显然,国家的立法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国家出现立法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立法失误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同样,国家的行政价值观与立法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国家出现行政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行政失误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同样,国家的司法价值观与立法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国家出现司法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司法失误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尽量使国家利益价值观、立法价值观、行政价值观与司法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国家的立法失误率、行政失误率和司法失误率达到最低限度,才能确保国家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六、立法、行政与司法相互制约,使其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设甲的价值观为Wa,乙的价值观为Wb,如果甲对于乙的制约权数(或影响权数)为Sab,则乙的实际价值观为:

  Wbs=Sab×Wa +(1-Sab×Wb 7

  当Sab1时,Wbs= Wa,即乙的价值观完全取决于甲的价值观,乙完全按照甲的意愿进行决策和行为,在根本上维护甲的利益。

  当Sab0时,Wbs= Wb,即乙的价值观完全不受甲的价值观的任何影响,乙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决策和行为,在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利益。分别代表立法者价值观

  设W1 W2 W3 W0分别表示立法者价值观、行政者价值观、司法者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价值观;W1s W2s W3s 分别表示国家的实际立法价值观、实际行政价值观和实际司法价值观;立法者对于行政者的制约权数为S12,立法者对于司法者的制约权数为S13;行政者对于立法者的制约权数为S21,行政者对于司法者的制约权数为S23,司法者对于立法者的制约权数为S31,司法者对于行政者的制约权数为S32,由于立法、行政者和司法者相互之间在行使制约职权时,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价值观来制约对方的价值观,则

  1、立法制约。行政者和司法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对立法者进行权力制约,使立法者的实际价值观向国家利益价值观偏移。

  W1s=S21×W0 S31×W0+(1-S21 -S31×W1 8

  2、行政制约。立法者和司法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对行政者进行权力制约,使行政者的实际价值观向国家利益价值观偏移。

  W2s=S12×W0 S32×W0+(1-S12 -S32×W2 9

  3、司法制约。立法者和行政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对司法者进行权力制约,使司法者的实际价值观向国家利益价值观偏移。

  W3s=S13×W0 S23×W0+(1-S13–S23×W3 11

  显然,制约的力度越大,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与国家的利益价值观越相吻合,但是,由此将会导致国家公务效率的降低。

  七、立法、行政与司法相互独立,使其公正执法

  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除了正常地代表国家的利益进行正式的、公开的、明确的相互制约以外,一般情况下,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不能干预彼此的国家公务,否则将会导致如下问题:

  1、立法不公。如果行政者与司法者干扰立法者的立法,就会导致立法不公,其结果是:立法者所制订的法律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行政者和司法者的利益,即实际立法价值观向实际行政价值观和实际司法价值观偏移。

  W’1s=S21×W2 S31×W3+(1-S21 -S31×W1s 12

  2、行政不公。如果立法者与司法者干扰行政者的行政,就会导致行政不公,其结果是:行政者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利益,即实际行政价值观向实际立法价值观和实际司法价值观偏移。

  W’2s=S12×W1 S32×W3+(1-S12 -S32×W2s 13

  3、司法不公。如果立法者与行政者干扰司法者的立法,就会导致司法不公,其结果是:司法者在实施司法行为时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立法者和行政者的利益,即实际司法价值观向实际立法价值观和实际行政价值观偏移。

  W’3s=S13×W1 S23×W2+(1-S13–S23×W3s 14

  这样一来,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就容易形成一个利益整体或利益联盟,这种利益联盟所代表的价值观将会较多地偏离国家的利益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