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管理

社区及其界定

作者  |  来源于好汉网  |  编辑于2008/6/28 18:21:53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什么是社区?社区在哪里?2000年10月14日,中国社会报的记者分别在街头、居民小区、互联网上进行了随即采访。一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夫说“社区这名字你不知道啊,那你回去慢慢会知道的”,一位自称是北京中医学院的网友回答“不知道”。也有人认为社区是小区,是物业管理,是居民自治组织,是一个地域。基本上是众说纷纭。尽管这些回答不十分准确或根本就不正确,但是几乎人人对社区都有着不同侧面的理解,都能在生活中对社区有一个感觉。那么,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或是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社区”二字来自于英文“community”,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35年和燕京大学的同学研究“地缘组织的人类共同体”时翻译的一个名词。把“社”和“区”两个字联系起来,在当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定义来研究。而最初的“社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提出的。1887年,腾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团》(Gemeinschaft and Gescllschaft)中首先使用了“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 后来,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Community”(意思是公社、团体、共同体),成为现代意义的“社区”。

腾尼斯提出“社区”之初,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抑制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①腾尼斯所定义的社区强调了“血缘”和“集体意愿”。

此后,社区理论与社区实践经历了若干的发展阶段,社区界定的理论从人文区位说(Ecology)到地理和社会实体论再到同质说,都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反映了社区这一固存事物的性质,又都无法避免自身的狭隘。人文区位说基本上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每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但并非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社区。”与这一理论相似的地理和社会实体说也阐述了地理因素在社区构成中的地位,同时这一理论更强调了“社会团体的意义——社区作为最此澳的人群地理单位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各种社会制度、社会职能及社会利益。同质说又从人的意识出发,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同意识并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群的共同体,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社区”这一概念随着社会学的发展逐渐呈现近代化状态,与最初腾尼斯的定义有着明显的区分,至少我们会从感知上越来越发觉它的存在与价值。从构成要素来看,现代意义的社区具有这样几种基本要素:一定的人口和地域,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居民应该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和社区意识。除此之外,学界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如:社区应该“有维持人们生存的生产、消费的设施,有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② 又如:“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③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和社会有有着许多的相似和关联。但比较 “社会” 、“社区”两个概念发现,他们在逻辑上存在“属种关系”。换句话说,社区是一个特指的、具体的社会,因此社区不等同于社会。

在城市里,作为现实社会(或者说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一种结构、组织或者说形态,社区被很多人认为就是小区或街道,其实不尽然。城市社区是众多社区形式的一种。从下面的附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城市社区之外,还有许多类型的社区。城市社区主要指的是大中城市里居民生活的共同空间及其相应的人群共同体。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城市社区的功能问题。对于城市社区的理解,首先必须把它同街道、小区区别开来。

街道,提起它,首先就是一个行政概念,其次,同一街道的居民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社区意识,就拿上海的街道来说,上海市共有街道108个,平均每个街道面积3.71平方公里,人口6.26万,生活在同一街道的居民互不来往且没有任何的关系也是很正常的。因此说街道等同于社区不是很合适。而以居委会辖区范围界定的小区囿于几幢、十几幢住宅楼,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社区。因此,社区在地域范围上应小于街道却大于小区,它的大小应由社区服务功能的覆盖面决定。事实上,我国目前仍以街道为单位建设区,也是从历史条件出发,是具有国情的一种做法。 


注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   奚从情、沈庚方:《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16页

3.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49页

4.   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1页

5.   鲍宗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INTERNET文献,http://www.huaxia.com,2000

6.   鲍宗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INTERNET文献,http://www.huaxia.com,2000

7.       费孝通:《中国现代化城市对社区建设再思考》,载《上海街镇》2000年第12期第7-8页

 

主要参考文献:

1.   奚从清:《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王振海,王存:《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4.   毛然:《美国社区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   多吉才让:《街道工作与居民委员会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6.   朱方明:《集镇建设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凌岩:《上海农村城市化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8.   吴铎:《社区建设——热土上的宏伟工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9.   孙金富:《上海社区服务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1989年版

10. 继同:《中国社区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11.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 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 杜受祜:《中国城市化道路——思考与选择》,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 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 刘明慧:《社会保障理论与改革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 叶维钧:《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98年版


(文/何云峰 董幼鸿)

注:有关内容已经出版,请参见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